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社会建设

激活乡村振兴“数智力量”

发布时间:2024-05-06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郭倩倩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策略选择。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设数字乡村。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有关决策部署,坚持将数字乡村作为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期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应用场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阶段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 

  促进数字技术真正下沉到乡村,将数据要素充分融入乡村发展实践,不断拓展数字赋能空间,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与集约化、农民技能提升与精神生活满足、乡村治理智慧化与精准化,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强大数智动能。近年来,江苏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五大行动为主要抓手,以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不断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江苏不断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农村5G、物联网等技术的全面覆盖与供给,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因地制宜融入乡村发展各领域。目前,全省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400万户,排名全国第二,累计完成415个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建设,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与此同时,着力构建契合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治理特点的涵盖产业、生活、环保、治理等多场景应用的公共数据平台和各类应用支撑平台。全省政务一朵云总体架构确立,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从省到村五级全覆盖。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融通共享能力也实现稳步提升,资源数据跨平台、跨区域、跨领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江苏持续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成果应用转化,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养、加、销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业农村大数据苏农云平台全面建成,实现全省近10年高标准农田数据上图入库5000多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在线管理。数字技术正成为乡村新农具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种地靠手机成为现实。同时,数字技术催生产业新业态,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积极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电商新业态,累计建成县级涉农电商产业园101个。 

  乡村治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实施乡村数字治理提升行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提高乡村综合治理精细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当前,全省农村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8%,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和问题随手拍App平台的互联网监管效能,构建高效的问题线索征集处置机制,以信息化手段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还提升了信息惠民水平,不断增强村民生活幸福感。远程医疗服务通达全省所有县(市、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7%文旅e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全省1237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养老保险各险种关系转移一地申请、联网办理 

  现代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日渐深入,数字乡村建设正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还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 

  首先,健全统筹协调和多方联动机制。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数字乡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整合用好相关支持政策和现有资源,提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模式的匹配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制度、机制、模式和技术创新,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探索形成社会多元共建新局面。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式做法。在数字乡村搭建平台、技术应用、运营模式等方面,选择与本地产业发展、政务服务水平、民众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将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增强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协同性、有效性。 

  其次,优化数字化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农村数智化人才培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数字设备的供给与技术支持,必须依靠农民对于数字化技能的掌握,才能有效发挥数字赋能的效应。通过持续实施e起致富苏货直播新农人培育行动,开展农产品电商万人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同时,不断优化乡村数字化人才引进政策与配套保障制度,注重引进、留住与用好人才的政策衔接。创新数字化人才下乡服务方式,促进人才的柔性集聚,吸引更多紧缺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技术密集型人才、管理人才、新农人等回归乡村,留在乡村。 

  再次,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持续完善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推动数字乡村发展联盟实体化运行。通过举办年度数字乡村发展大会和数字乡村博览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及时总结梳理数字乡村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社会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体效能。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数字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浸润、对新业态模式发展的推动,链接各项要素资源,与农民产生直接利益联结,并充分挖掘乡村内部数字领雁人才,促进农民共享数字红利。同时,注重数据共享与保护,充分落实配套的监管措施,完善数据产权归属、开放与应用准则、监管评估机制等,激活数字生产力,规范数字交易市场,增进数字共享水平,形成良性循环的数字化格局。 

  数字时代带来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乡村数字化转型是把握技术创新与更迭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建设和运用应注重功能导向,树立数字全产业链与数字社会思维,引入现代数字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数字休闲旅游、农业数字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发挥数字赋能的虹吸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与普惠效应。 

  (作者系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