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荟萃

盐城打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2-06-24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德海 苗成斌等    

  盐城,一座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贸易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创新发展历经了快速增长、科学发展、新常态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阶段。如今,正聚黄金海岸之优势,抢国家沿海发展战略之先机,谋高质量发展之良策,以“面朝大海”的气度胸怀,锚定“向海发展”的重点方向,厚植“赋能未来”的竞争优势,塑造绿色转型的典范,打造创新发展的样板,奏响“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的现代化篇章。 

  创新之策:攥指成拳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盐城打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才融合、政策激励、以考促优”的组合拳,让创新之“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势”。

  扭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牛鼻子”。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强磁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盐城市数字科学西伏河实验室和省沿海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平台载体“蓄能池”。重抓孵化器建设,扎实推进全市14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对标建设孵化器,积极推荐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研发型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电池检测中心建设动力电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科技型企业“领头羊”。聚焦“卡脖子”环节,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揭榜挂帅”,引导科技型企业全力突破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器”。探索“本地+离岸研发”“域外创造+盐城制造”合作模式,将刚性政策与柔性服务相结合,特定物理空间孵化与虚拟空间孵化相结合,拓展提升上海、北京、南京“研发飞地”功能,建设长三角科创成果转化基地。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产业之新,必源于理念之新;产业之变,必系于机制之变。盐城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中打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以企业为主体研发高端产品。实施新产品开发推广“521”工程,每年重点开发50个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推广2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造10个重大成套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以新产品示范推广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以园区为载体构建创新体系。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布局“一轴、两核、三组团、四园区”,全力以赴把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基地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以人才为引领打造产业高地。落实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放大名校优生“汇盐行动”效应,同时锁定四大主导产业对应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院所,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铆紧政策激励创新“加压阀”。让政策成为科技研发的导航标、自主创新的催化剂、转化成果的活因子。以产业政策创新强筋骨。先后制定实施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创业、营商环境优化等系列政策文件,完善市级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台套推广应用等给予重点支持。以科技政策创新强根基。实施推进聚力创新十条政策意见、重点领域关键项目投资计划等政策文件,涵盖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全流程。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奖补力度进一步加大。以人才政策创新强活力。从重视物力投资转向重视人才投资、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集聚更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满足人才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需求。

  延伸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链”。研发诚可贵,创新价更高。盐城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各方优势,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强化政府与企业链接。让政府引导作用强起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亮起来,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扎实开展高企培育、高企上市、“高升规”、高企数字化转型、高企知识产权护航“五大行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科研院所与产业链接。各园区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省产研院等高校院所共建,助力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征集上海、南京等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3000多条。强化人才科技与金融链接。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创新中的促进作用,做大“苏科贷”规模,探索开展“苏科投”“苏科保”,鼓励风投、创投来盐城投资。盐城金融智慧谷集聚区域性银行总部近10家,金融、类金融机构150余家,会计事务、商务会展等综合业态企业200余家。

  用好综合考核促创新“指挥棒”。发挥综合考核作用,让各地按照“指挥棒”跑、根据“红绿灯”走,考出“比学赶超”的发展动力。突出创新导向性。指标设置围绕省市委中心工作,既全面对接省综合考核,又集中反映盐城创新发展重点工作,将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进一步引导到谱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盐城篇章上来。体现创新差异性。充分考虑各地区部门的不同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要求,突出指标和权重设置的“个性化”,并将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津贴奖金、干部任用、休养培训“四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中间的目的。注重创新科学性。改进计分方法,合理拉开分差,提高考核科学性、权威性。推动考核数字化,“数据成库”让数字记实情、“数据预警”让数字辨真伪、“数据分析”让数字晒实绩,激活智慧考核“新引擎”。

  创新之效:破茧蝶变彰显高质量发展魅力

  探索孕育希望,奋斗结出硕果。昔日的革命老区,正崛起为长三角北翼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生态高地和开放高地,展现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飞扬神采。

  从“思路束缚”到“理念突围”,创新天地愈加宽广。曾经,盐城虽然地处沿海,但无沿海之优,更无沿海之势,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思想困扰束缚了几代盐城人的创新图强。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没有行动上的突围。正如时任市委书记曹路宝所述,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创新,以更加优厚的政策激励创新,以更加包容的生态滋养创新,使创新浪潮在盐城澎湃激荡。盐城人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追求、创新的魄力,冲破欠发达地区不敢创新、不善创新的惯性思维,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形成了县(市、区)争先创新、科研院所主动创新、开发园区竞相创新、企业主体奋发创新、机关部门服务创新的大格局。

  从“单兵突进”到“集成创新”,创新动力愈加强劲。从单个领域、单个企业的创新,到各领域、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盐城创新之举互相激荡,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514家,总数和净增数连续多年保持苏北苏中前列。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占全国40%,全球的10%,形成了中国最为完备的海上风电和光伏产业链条。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三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年均增速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DYK近五年销售汽车192万辆,钢铁产业产值超千亿元。2020年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创历年新高;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113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产品5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3家,均居苏北第一。

  从“钢镚铜板”到“真金白银”,创新政策愈加完善。端出真金白银做奖补,打出政策“组合拳”,让创新驱动有底气。近年来相继出台的“515”人才计划、“1+10”人才政策体系等,落实“硬核”举措,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2021年推出的“升级版”人才新政——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投入28亿元,包含6个方面33条“政策干货”。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出台16条举措中直接涉及奖励的有8条,有些奖励方式为全国首创,对首次达标申报的高企给予每家6万元服务券。累计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苏科贷”71.27亿元,居全省第二。

  从“浅尝辄止”到“深耕厚植”,创新基础愈加坚实。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各领域创新合作潜力巨大。正如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斌所说,盐城正处于绿色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关口,机遇难得、前景广阔。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和开放实验室分别获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全省首批开放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清华大学盐城智能控制装备联合研究院落户盐城高新区,是清华大学在苏北苏中第一家派出研究院。射阳无损探伤设备和盐城高新区智能终端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响水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成效显著,450家上海企业在盐城投资落户,总投资额1700亿元。

  创新之道:遵循发展逻辑奋楫笃行致远

  盐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包含着丰饶深厚的红色底蕴,铭刻着独一无二的盐城特质,折射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跃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抢抓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创新机遇。从“革命老区”到“中心区城市”,从“一业为主”到“多轮驱动”,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无不验证着盐城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机遇、明大势、勇担当的实干作为。盐城的实践表明,变革孕育着创新,创新孕育着发展,只有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在新技术尤其是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领域占据制高点,才能突破发展瓶颈、闯出光明前景。

  第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盐城强化区域协同、校地协同、产才教协同、内外协同创新,更高水平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科技协同,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生动的实践表明,只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国、全省“一盘棋”中找准坐标,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才能促进创新资源从“集聚”到“聚合”再到“聚变”,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第三,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的关系。盐城既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又狠抓投资不放松;既着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既鼓励引导高质量投资落地,又激发科技、产业、产品、管理创新。实践证明,只有用投资驱动和硬核科技双轮驱动领跑创新发展,才能做到质量效益与规模扩张并举、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举、做大增量与调优存量并举,实现战略目标与推进路径的有机统一。

  第四,突出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同向发力。盐城把制造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立足之本、强市之基、发展之根,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避免引不来“新凤凰”、又失去“金丝雀”的窘境。实践证明,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夕阳的技术。重视新兴产业而不单纯依赖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而不忽视传统产业优势发挥,实现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本课题为2021年度盐城市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成果之一;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21ZD007;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课题成员:刘德海、苗成斌、朱广东、李义良、金巍、赵扬波、陈燕儿、杨娜娜、刘波、葛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