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到书城闲逛,四层楼的巨大空间,高低错落的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可谓书之林、书之海。阳光透过落地大玻璃泼洒进来,温暖而明亮。书架上,一本《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吸引了我的目光。装帧简洁朴素不乏喜庆,封面图片动静结合,蓝天、黄土高坡、窑洞、悬挂在树枝上的几串金黄玉米棒,身着军大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群小朋友、汉子和婆姨的簇拥下,踏着黄土路边走边聊,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
《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全书通过32个家庭的真情讲述,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为我们理解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提供了生动诠释。一篇篇文章,引领我来到三亚市的博后村,耳边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情嘱托;走进大凉山深处三河村彝族同胞家中,仿佛听到小女孩吉好有果《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清脆歌声;来到黑龙江与伊春上甘岭林场老职工刘养训坐到了一起,傍晚时分,幸福时光,“林海雪原给我们带来好日子”,喜悦钻出老刘脸上的褶子。我走进书中,走进这32个家庭,走进主人公心坎,分享幸福,触摸感动……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亲临江苏考察调研。2014年12月13日下午,在江苏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勇的农家小院。洪家勇记忆犹新:“总书记一进院子,就来看厨房,还揭开锅盖看我们吃什么。当时,我家灶里有两道菜,是萝卜烧肉和蒸鸡蛋。后来,总书记又同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总书记细细询问洪家勇家里的情况,鼓励孩子们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又向在场的干部了解当地的卫生状况,要求把下水道建设好、把污水处理好。那天总书记聊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老百姓的关心。现如今,80多岁的洪老身体硬朗,他78岁时实现了人生夙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儿子儿媳返乡就业,成为振兴乡村的骨干。一大家子幸福满满,洪老逢人就夸“日子比风景画还要美!”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不断深化转化。一支支党员队伍,踏上一条条通向码头、地头或车间、田间的“连心桥”,广泛开展服务和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我们要善于从《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等读本中获取“密码”和“钥匙”,走好通向四面八方、连接千家万户的“桥”和“船”。
调查研究要“亲口嚼馍”。2012年12月30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冷硬的山风,来到地处深山的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唐荣斌、顾宝青的家,盘腿坐到炕上,跟大家伙拉起了家常……看到炕边冒着热气的锅,总书记掀起锅盖,看到里面蒸着土豆、红薯时,顺手拿起土豆让大家都尝了尝。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品尝乡亲家的“土豆”,还要求“开展深入调研,到底下去解剖麻雀,亲口嚼一嚼馍、尝一尝滋味,最后拿出结论和办法来”。当前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各级领导特别是“关键少数”要亲力亲为,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深入第一线、下沉最末端,通过“亲口嚼馍”来吃透精神、知晓下情,倾听实话、掌握真情,体察民意、增进感情,来发现坐在办公室里发现不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坐在办公室里找不到的解决问题的好思路、好办法,总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规律、正确举措。
调查研究要“深情牵挂”。《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中反复出现“深情牵挂”等词语,32个故事无不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天南海北,高原海岛,城市乡村,车间里、田埂上、大棚下、果林间、农舍前、庭院内,都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足迹。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研,一连走访了5户农家,总书记挨家走、耐心听,揭锅盖、看粮仓,牵老人、抱孩子,翻账本、话家常。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着真情实感,真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那样,“身入”“心入”“情入”,传递党的声音,倾听群众呼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调查研究要“披沙拣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调研,科学提出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推动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定实施。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关注眼前现实问题,从速从快研究解决,还要对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听取多方意见,总结教训,挖掘经验,揭示出本质,寻找规律,研究形成意见建议或对策举措,推动解决全局性问题,推进远景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