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2021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苏州市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2022年8月,苏州出台《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到2023年突破3300亿元,到2025年突破4000亿元”。未来,苏州将牢牢把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统筹“1+N”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
深耕细作,呈现“五高”发展态势
经过多年的深耕发展,生物医药已成为苏州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进入加速增长的爆发期、创新成果的转化期,呈现出“五高”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高增速。2021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24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近五年增速均高于16%,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企业发展进入高成长。苏州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800余家,涵盖医药(生物药、化药、中药)、医疗器械设备、CXO(第三方研发制造服务外包)、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其中,全球医药企业前20强中6家、全球器械企业前20强中8家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惠氏制药、信达生物、卫材药业先后入围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
创新成果实现高增量。创新药物方面,生物药商业产能超10万升,占全国30%以上,全国9款上市的国产PD-1/PD-L1抗癌药中,6款出自苏州。高端医疗器械方面,产业规模约占全省2/5、全国1/10,昆山迈胜医疗小型质子治疗设备被列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同心医疗自主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第三代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空白。
创新要素实现高集聚。苏州汇集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近90位,拥有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西浦慧湖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引进中科院医工所、纳米所、药物所、生物细胞所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集聚省级以上实验室及平台170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9家。设立生物医药领域基金70余支,总规模超600亿元。
产业区域发展实现高协同。通过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药、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双核”驱动,带动昆山小核酸、太仓精准医疗、吴中检测服务、常熟手术器械、张家港骨科器械、相城医疗健康、吴江靶向药物等多极发展,形成“双核+多极”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建、在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超30个,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三个单项均名列全国第一。
聚合优势,彰显产业核心竞争力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以政策奠定发展基石,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集群布局为战略支撑,以全产业链塑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四大发展优势。
国家战略布局优势。苏州先后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围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获批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少有的同时获得三部委集群布局的城市。
产业链配套优势。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涵盖35个大类,涉及171个中类,囊括505个工业小类,具备良好的产业链配套和制造基础。此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涵盖“药物发现、小试、中试、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制造生产、生产配套、冷链物流、销售、服务”各个环节紧密分工协作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态,产业门类与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发展领域一致。
产业推进政策优势。2019年以来,苏州先后出台了11个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金字塔”型政策体系。“塔尖”决定发展高度,明确发展战略及区域布局,提出打造“中国药谷”未来目标;“塔身”决定发展稳度,围绕补全产业链条、培育重点企业、完善平台建设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塔基”决定发展深度,以鼓励研发创新、优化审批流程为重点,打造最优产业生态。
集成创新突破优势。苏州自贸片区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中攻关制度创新改革,打通“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保障”全链条制度性障碍,探索形成了一批系统集成制度创新成果。其中,“研易达”“知识产权证券化”“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三个创新举措获评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精准发力,探索创新集群建设新路径
在数字经济时代,苏州将以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支撑,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努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苏州的城市地标产业,全力推进生物医药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跃迁。
聚焦精准发展,制定产业清单图谱。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明确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围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两大优势领域,制定“三单一图一表一书一计划”,即关键技术清单、重点产品清单、研发机构清单、产业地图、龙头企业表、产业发展白皮书和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聚焦企业培育,构建企业发展梯队。建立健全“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库和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库,在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下,按照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开展指导与培育,争取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持续开展生物医药潜力地标企业遴选,由市工信局牵头相关部门建立服务机制,定期收集梳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形成问题清单,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举措建议,落实情况并上报政府,以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成长。
聚焦自主可控,促进国产替代应用。设立核心技术攻关和上下游联合技术攻关两个专项,针对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生产设备等“卡脖子”环节,支持企业以独立或联合方式开展攻关,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及行业影响力方面的优势,联合配套企业实施攻关及带头使用,力争形成行业标准或行业方案。建立创新产品本地市场推广应用机制,联合多部门建立《苏州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创新名优产品目录》,其中包含可形成国产替代的产品、材料、部件、设备等,鼓励并支持本地企事业单位使用及推广。
聚焦供需对接,促进上下游衔接。探索建立“线上+线下”本地供需对接机制,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搭建线上“苏链通”供应链对接平台,发布原辅物料、设备及零部件、包材耗材等供需信息,促进本地产业链配套发展。持续开展线下苏州生物医药“优服务、搭桥梁、促合作”系列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本地资源衔接,推动技术、临床、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协同赋能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聚焦要素融合,打造最优发展生态。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根据研发早期、研发中后期、产业化、流通和服务不同阶段,分步推进BT与IT融合创新,促进信息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促进产学研融合,依托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科研机构,以龙头企业牵头,与创新企业、高校、医疗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医工结合协同创新,联合实施成果转化项目。构建共性技术平台体系,推广实验室、设备、服务等共享平台,重点推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建设。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