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决策逻辑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3-04-21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徐建兵 张 立    

抗战期间,新四军到达盐阜地区后,抗日民主政权阜宁县县长宋乃德率地方民众建成捍海大堤,虽屡经冲击,仍巍然不动。地方百姓为感谢新四军,把这条海堤与宋代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为宋公堤,作家阿英称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修筑宋公堤是我党一项重大民生决策,为党决胜华中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展示了新四军人民军队的本色,为党的华中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决策环境、背景时机等方面考察,修筑宋公堤的战略决策是科学决策、风险决策和危机决策的典范,敢于决策、善于决策、高效决策是宋公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决策环境分析,修筑宋公堤是一项顺应民心的科学决策活动

作为一种选择活动,决策行为通常追求最优化目标及其实践路径,决策环境制约着决策行为。没有适宜的决策环境,就没有科学的决策行为。新生的民主政府之所以能够顶着战时、敌后、新生三大不利条件,作出修筑宋公堤的果断决策,体现了人民至上理念。

修堤是民之所盼社会所需苏北沿海,滩涂广袤,沿海居民与大自然的主要矛盾就是安居乐业与海啸频仍之间的矛盾,有效治理海患既是沿海居民、渔民、盐民的共同夙愿,也是赢得民心、凝聚力量的一把金钥匙。修筑海堤,挡住海潮,顺应民之所呼,既是造福民生的关键,也是新生的民主政府善抓主要矛盾、敢于担当的具体表现。

修堤是政之所向初心所在194010月,黄克诚率部在阜宁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由供给部长宋乃德出任县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纳了当地乡绅欲稳政权,先修海堤的建言。乡绅本意一方面试探中国共产党人是否真心为民,一方面考验新四军的实力。新生的民主政府中肯地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历时50天,耗资50余万元,修成了底宽二十一公尺、顶宽三公尺、高度七公尺八寸的捍海大堤,展示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不仅挡住了海潮,也守住了人心。

修堤是应时之举顺势之作宋公堤工程于1941515日开工,75日竣工。其间,遭遇敌伪破坏、土匪骚扰、顽固派污蔑,谣言攻势、暗杀威胁、疯狂扫荡,决策环境极其艰难。但以新四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不负人民的政治本色。人民对捍海堤的需求是刚需,虽然当时的国民党韩德勤政府、日军、土匪等,对新生的民主政府虎视眈眈,乡绅、民众无所适从,但是宋乃德表现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气,果敢决策,速战速决。从基层治理的角度看,修筑宋公堤的决策为应时之举,顺势之作。

从决策背景分析,修筑宋公堤展示出高超的风险决策能力

决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优化目标,并且高效实现目标的过程。修筑宋公堤的决策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民党等反动势力大肆破坏,是修堤决策的直接风险;新四军初到阜东补给力不足,是修堤决策的间接风险;沿海人民对修堤具有强烈期盼,构成了修堤的潜在风险,修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就意味着失去人心。

首先是直接风险直接风险来自于以韩德勤为主席的国民党省政府、敌伪顽等反动势力的打压破坏。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先后发动三次谣言攻势,污蔑新四军修堤是一种骗局。失败后,不惜采取恐怖的暗杀行动和武力威胁,先后制造两次尖头洋惨案,前八滩公粮管理局局长陈景石、八滩区长陈振东、县政府秘书于欣三位烈士并罹于难

其次是间接风险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经济压力。为了保证修堤成功,新四军被迫以军粮补给民工。因战时条件所限,修堤经费是一大难题,民主政府以盐税作抵发行公债,并承诺归政府偿还。但是由于国民党、敌伪顽的破坏,公债发行工作遇到了巨大阻力。据阿英记载,到北堤开工的日子,才售得十万余元若株守原案,延缓开工,以待四十万元收足,势必堕入奸计,归于失败。委员会遂毅然决定,照常开始动工。国民党省府和敌伪又企图从民工方面进行破坏,新四军第3师遂以新购进的12万元军粮,全数让予接济。因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不再提供军需物资,为保障修堤,新四军毅然以军粮接济修堤工程。

其三是潜在风险决策的潜在风险来自于过高的期望值。据载,新民主政权建立之初,谁也不能相信政府真有这样地爱护人民”“他们深恐政府和国民党一样,以公债方式骗取民众钱财。新政权初立,广大民众心存疑虑,对新政权的修堤承诺怀着既欣喜又忐忑的心情。若修堤顺利,则得民心;若修堤失利,则民心尽失,这是新生的民主政权必须面对的潜在威胁。

面对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的三重风险,华中局强调,海堤是否修成,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费用估计,只能占次要的地位。党的指导增强了宋乃德等人的决心,新生的民主政权展示出了高超的风险决策能力。

从决策时机分析,修筑宋公堤是能谋善断、勇于担当的危机决策典范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集中力量围剿解放区,华中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华中新四军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修堤决策面临着舆论和信任的双重危机考验。

一是信任危机由于国民党韩德勤政府严重失信于民,苏北沿海群众对新生的人民政府也持怀疑态度。国民党韩德勤政府曾下拨20万经费修堤,结果层层克扣,费时数月,仅修成一米多高的象征性海堤韩小堤,严重挫伤了群众的信心。加之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部分群众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相信民主政府会真心修堤,对于新生的民主政府能否站住脚,并完成这项巨大工程心存疑虑。

二是舆论危机为了阻止新四军修筑海堤,国民党反动派、地方顽固派大肆造谣,四处污蔑共产党和新四军。起初,造谣新四军只是路过苏北,不会真心修筑海堤;待到民主政府通过决策,征粮筹款之时,造谣新四军不过是以修堤为借口敛财,等凑足一百万银元就跑了;北堤开工后,再次造谣,北堤开工只是为了稳住人心,等凑足了钱一样会跑路。

三是军事危机发展民生事业需要和平环境,初到华中的新四军需要兼顾民生事业与军事安全,必须同时克服战斗力和保障力的双重考验。一方面,为了保证修堤成功,以宋乃德、陈振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四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全力以赴至修堤一线,对部队战斗力是一大考验。另一方面,由于敌伪破坏,公债发行遇阻,新四军第3师遂以新购进的12万元军粮,全数让予接济。对于深入敌后的新四军来说,是对部队保障力的另一个考验。但为了修筑宋公堤,新四军指战员克服重重阻力,化解重重危机,抓住机遇,顶住压力,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胜利。

八十多年来,这道蔚为壮观的长堤阻挡了无数次海浪侵袭,宋公堤已经化为一座大地丰碑。修筑宋公堤的决策过程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守初心,勇于斗争,只要把对党忠诚的决心转化成为民造福的行动,就一定能够战胜风险,化危为机。

(作者分别系盐城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室主任、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党性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