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城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潘启亮 曹志鹏    
 

科学城是科学的互动融合、高效协同。科学城建设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与重要载体,最早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不断蜕变升级,现全国范围内已有近300个科学城(科技城)。为更好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北京、上海、合肥、大湾区等地均以相应科学城为载体进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其中,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南沙科学城,被明确定位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产业策源地等。

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和大湾区东西岸交汇之地,其核心功能区域包括明珠科学与创新园、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核心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明珠湾高端科学和金融服务区、南沙枢纽粤港澳创新创业深度合作区。

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空间布局,南沙科学城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取得的诸多突出成就。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南沙。20229月,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10月南沙与港科大(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6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交付使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挂牌运作,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正式启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投资额或产出达百亿级项目17个,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占比达80%。广汽丰田五线、南砂晶圆、芯聚能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首飞。发挥科产城人融合优势。设立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印发国际化人才特区9人才新政,联合引进全球英才。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和实施细则,构建全链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20236月,《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发布,提出至2035年,将其建设成为产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来产业的一流科学城。实现这一总目标,找准南沙科学城建设发展路径是关键。

协同港澳高水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一是完善南沙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体制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大湾区跨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专家建立大湾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争取出台关于人员、生产要素等自由流通以及加强市场监管方面的具体制度。二是推进科技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深化跨境科研合作布局。推进专业人才互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体系。争取在南沙科学城试点实现内地与港澳行业执业资格互认。提升科研资金过境效能,优化科研经费过境机制。试点符合粤港澳三地要求的跨境科研资金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成果评估等规则制度。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促进科研物资的自由流动。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推动共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的科创产业生态链。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强区。探索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第三方机构市场化运作能力,解决港澳科研成果在南沙转移转化资金缺口问题。四是整合科创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搭建南沙与港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体系,联合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推动开展产学研+协会新模式,搭建创新型科技对接平台。五是打造金融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对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保障与支撑。联合成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整合企业资信管理等多项功能。推动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促进融合的投融资主体,打造促进融合的交易平台。

连通深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战略支点一是构建创新合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战略合作环境。建立南沙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常态化交流和深度协作机制。推动建立三地所在区政府之间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发挥联络协调作用。加强创新政策联动,建立创新成果相互快速复制机制。完善信息联通机制、协调配合机制,促进科学城有效对接。共建企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实施自助服务终端跨城查询通办、办事窗口互通互办等举措。二是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科技服务资源,构建平台+枢纽资源组合优势促进科技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深化与深圳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加快南沙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深圳、东莞企业在南沙科学城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建立离地孵化器和飞地技术研发外包中心,就地吸引粤港澳科技人才、创投基金和尖端项目进驻。三是以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南沙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之间同频共振。发展动能转换,共建产业发展平台。在共建园区模式上,可结合三地科技产业基础、资源优势,选择飞地、产业招商、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形成均衡的利益格局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利益共享机制。以智能装备产业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对接。积极推动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探索推动三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共建。吸引培育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四是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

科学城建设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我国第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沙科学城以建设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为发展目标,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南沙设立科学城优势非常突出、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叠加,坐拥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南沙国家级新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区叠加政策先行先试优势。

科学城建设要胸怀国之大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南沙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形成了包括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广州海洋实验室、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个高端创新平台在内的“1+1+3+N”平台体系。一系列聚焦系列高端、前沿科学领域的大院、大所、大装置在此汇聚,如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城建设要发挥区域联动效应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是先行启动区,南沙科学城位处大湾区几何中心,是后起之秀,必然要求联动区域协同发展,在创新创业、尖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形成互补优势和产业契合。此外,南沙科学城还充分利用南沙自贸区的政策对接优势,连接香港与澳门,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推动技术协同和成果转换,形成内外循环。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社科处)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