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科技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资金链和人才链支撑作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持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
强化精准度,以企业“真需求”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优化龙头企业的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出资委外研发的技术“真需求”为导向,精准组织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问题。产研院通过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行业战略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协助企业深入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找到核心关键问题点,共同凝练出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真需求”,并帮助企业把技术需求“翻译”为高校院所易于理解的信息,精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同时组织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研发世界级产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产业要素与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目前,产研院已累计与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能源环保五大领域内36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凝练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1900余项,企业出资超70亿元,通过组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近800项,合同金额超过20亿元。此外,针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产研院挖掘、提炼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难题,采用“众筹科研”创新模式,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资定方向,组织研究所定向攻关。目前已促成“二次铝灰原位处理和资源化产品开发”等众筹科研项目签约,吸引长三角区域10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众筹出资逾300万元;组织推动12家风电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募集资金,开展行业共性难题——千万级雷诺数的气动试验协同攻关,企业计划众筹出资近1000万元。
突出专业度,以“团队控股”建设专业研究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应用技术研发力量的培育。以江苏产业需求为导向,产研院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国际化团队,采取“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公司制建设专业研究所,研发团队、地方园区和产研院以现金实缴方式共同组建研究所运营公司,明确规定研究所由研发团队控股、场所设备由园区提供、研发经费由园区和产研院拨付,团队将拥有的技术转入研究所,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在该模式下,固定资产属于国有,但其开发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归属运营公司,解决了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策权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团队的积极性。目前,建有研究所77家,研发人员超12000人,形成了一支专业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的队伍。
优化匹配度,以“拨投结合”实施引领性创新项目。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加速涌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泉。但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风险高、周期长,容易导致技术方和投资方在价值判断上的错位,更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产研院创立了“拨投结合”模式,在技术、团队和市场全面研判的基础上,团队、地方园区和产研院共同出资成立团队90%控股的项目公司,注册资本按项目经费的10%出资,其余90%项目经费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项目完成研发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未获融资则宽容失败,保留转股权。“拨投结合”的模式既解决了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利研发成果的收益,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围绕前瞻性技术布局与未来产业培育,产研院已在合成生物、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未来制造、先进材料与新型能源等方向,以“拨投结合”方式实施80余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13项完成转股(其中2项公司估值超30亿元)。
提升契合度,以校院所企联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主体。产研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面向未来和产业科技一线、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把产业真难题、技术真需求凝练为研究生培育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核心企业为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研究人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合作导师,与高校联合培养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目前,产研院已经与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100余家国内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推进平台共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种合作,促进高校科教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累计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5400余人,并带动校院所企之间的联合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于产业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以位于苏州相城区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为例,利用其材料分析表征、材料大数据、科学仪器开发及材料加工中试等公共技术平台,以企业技术需求为课题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师队伍,已累计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600余名;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创新创业培训、co-op(带薪实习)人才培养项目等举措,为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技术人才支撑;组建长三角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由40家国内材料学科优势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成体系地为我省集聚材料领域人才团队和创新成果。
增强协同性,以区域联动构筑新质生产力领先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力量。产研院深度参与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心自2021年揭牌运行以来,在研发机构治理、人才团队建设和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发展等方面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并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重大集成创新平台、对接企业重大技术需求、跨区域联合攻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截至2023年底,中心联合共建了21家专业研究所、5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增海外知名大学等战略合作机构27家,新聘项目经理200余名;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00余家,跨区域征集解决技术需求。
(作者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