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当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关联度强、融合性强的支柱性产业,通过聚焦内容主业、运用科学技术等要素发展新型业态,对经济增长的外溢、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使命,必须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深刻把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融合在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各个层面和环节,关乎着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发挥着强劲的推动与支撑作用。从生产工具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新型文化生产工具,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3D建模、4K高清渲染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带来新的传播方式、产业模式。从劳动者来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既会技术、又会转化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政策、又懂产业的管理型人才,既有文化、又有创新的创意型人才,支撑引领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劳动对象来看,得益于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文化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虚拟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相互贯通,提高和拓展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空间、传播形式。
文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创新性强、融合性强、可塑性强,具备文化、经济等多重内在属性,连通物质、精神等多种生产方式,拥有数字化、融合化等多样发展趋势,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载体作用。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价值弘扬助推科技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本质就是创新创意产业,承担着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使命,最需要创新,也最能够传播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在更高层面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文化引领、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激发生产力新动能。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文化、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转化点,文化产业肩负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支柱性作用的战略任务。其中,文化制造业与先进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度关联;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集中体现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融合化发展趋势,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载体。新质生产力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存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本质联系,存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文化产业推动着工业制造与文化创造链接耦合,发挥着融合载体作用,有力促进文化新内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竞相迸发,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程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文化领域技术革新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全省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效持续提升。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省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部署要求,立足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实施。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当前,“十五五”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启动,要推动将文化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省“十五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等,研究制定新一轮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二是强化协同推进。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做强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会等省级行业协会,支持紫金文创研究院等省级智库开展系统研究,鼓励紫金文化发展基金等文化基金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投入,营造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深化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二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新材料、未来网络与通信等产业链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三是以创意设计赋能制造业发展。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法人单位。优化“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办赛模式,加强“赛、展、销”联动,支持制造企业、老字号企业等发布设计需求,举办定制设计专项赛。
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探索脑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在文化领域的研发应用和成果转化,围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工具、传播载体、终端设备迭代升级。二是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省科技计划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围。三是建强文化科技融合载体平台。做优做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争取更多国家文化重点实验室落户江苏。整合省级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优质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激发数字动能。一是完善“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和交易服务平台,加快铺设国家文化专网,建设文化算力中心,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二是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支持旅游景区丰富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可听、可看、可触的数字体验新空间。鼓励网络视听、游戏电竞、互联网广告等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电商直播与中华老字号、非遗、国货“潮品”融合,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三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出海。实施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发挥无锡、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作用,推动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等内容产业版权输出,加快培育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新型业态出口竞争优势。
优化要素配置。一是用好数据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建好江苏文脉、江苏记忆、江苏方志等特色文化数据库,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将文化资源数据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加强文化金融合作。优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重点扶持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项目。建好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研究制定省级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发挥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支撑功能,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三是培育引进优秀人才。完善紫金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优青的培养和扶持。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分别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