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元年,在我们每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候,邓小平仍然是这个时代的鲜明旗帜,他不仅以其光辉的业绩和思想指引着我们,也以其崇高的品格和风范感召着我们。翻开《砥砺初心》这本书,墨香四溢。作者吕发成用大量的史实,以纪实文学的笔法,真实再现了邓小平45岁以前学习与奋斗的曲折历程。全书共十一章节,全面展现了邓小平的青春岁月。
向邓小平学习,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矢志不移。“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许多人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能找到最原始的基因。”《砥砺初心》开篇即提到,青年邓小平立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大志向,不曾有过改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国家贫弱,人民苦难深重。早在“五四”运动前,读小学的邓小平就参加了“保路运动”的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后,邓小平曾到父亲的军营体验生活。从那时起,邓小平开始萌发简单的爱国思想。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1月,邓小平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在填写履历表时说:“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若干年后,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随之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向邓小平学习,要学习他终身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与境界。1927年初,邓小平从莫斯科启程回国,投身中国革命斗争大潮中。1929年,邓小平组织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上身体力行的先驱,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精神食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青年邓小平戎马太行山、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挥师过长江、解放大西南。读《砥砺初心》,遥想邓小平率部打破日寇的“囚笼封锁”,指挥陇海战役九战九捷的雄姿,亦犹见渡江战役瑶岗前委指挥所通明的灯火,映照着邓小平青春年华的壮丽篇章。
邓小平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指路明灯,就不会迷失方向。邓小平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凭着这种信念,他目光远大,崇尚实干,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
向邓小平学习,要学习他以超人的沉着和坚毅面对挫折。1933年,在中央苏区反“江西罗明路线”中,邓小平受到了打击,被撤消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贬去乐安县属南村区当巡视员。1934年的黎平会议上,邓小平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出任中央秘书长,参与中央高层决策。1972年8月4日,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的邓小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好,虽然已68岁了,还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七八年的工作。”字里行间,充满对党和人民的无限深情。
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但在遇到人生逆境、遭受错误打击和蒙受冤屈的时候,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从不自暴自弃,而是沉着坚韧、不屈不挠、愈挫愈勇。
向邓小平学习,要学习他无私才能无畏的家风传承。“积善之家,必有庆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砥砺初心》用一个章节的文字,将邓小平的家风展现给读者。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是一名勤劳的农民,他以一生的种田、织布等劳作,积富于家。父亲邓绍昌上过高等学府,教过书,接受过新式教育,积极从事反洋教和“保路运动”。他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使得少年邓小平好学上进,品行优良。读小学的邓小平曾“偷”拿家中5块银元,给无钱治病的同学家人治病。家中少了钱,本发怒火的父亲邓绍昌得知实情后,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疼爱地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厚积薄发,潜移默化,良好家风深深扎根在幼年邓小平的心底。
在父亲远去重庆避祸期间,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邓小平母亲淡氏身上。当16岁的邓小平要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多有不舍的母亲,最终还是尊重了儿子的决定。邓小平的母亲,勤劳善良正直,操劳一生。母亲逝世后,邓小平曾深情地说:“当时的家庭能够生活下去,全靠母亲了。”
与邓小平相守终身的妻子卓琳,从革命路相识、战火中相依、患难相扶,生死相依,给了邓小平无限的爱。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家风向善,厚积薄发,才能成就完美人生。
阅读《砥砺初心》,感悟邓小平精彩的青春岁月,接受了一次灵魂洗礼。当合上这本书,能感觉余音萦绕,浩渺宇宙间,隐隐传来邓小平浓重的四川乡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高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