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农民、看土地、看作物时,眼里总是满含深情。他皮肤黝黑,戴着厚厚的眼镜,背着装有放大镜、笔记本和许多药瓶的书包,默默走在农田里,不时俯身查看作物……一年中有200多天,赵亚夫都泡在田里。
曾经的戴庄村,村级经济很差,无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退休后的赵亚夫,本可颐养天年。但当他看到茅山老区尚未脱贫,农民还没富裕起来的情况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他每天和农民一样在地里劳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用17年的时间,探索出“戴庄经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
2001年,赵亚夫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听到了大家“吃饭都不敢下筷子,各种污染防不胜防”的议论。从此,开启了他在戴庄高效有机农业的探索。戴庄最初种植水稻,后来种果蔬、养畜禽,始终坚持“有机”二字。稻田里,收完稻子就种草,红花草、黑麦草,翻到地里便是肥。果林里,养鸡放羊,鸡吃虫、羊吃草,鸡羊粪便就是果树的有机肥。戴庄的山、水、田、林、湖、草,得到了精心呵护。生态农业,给农民带来了高收益。
2006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戴庄成立了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由村两委领办创办并由村干部兼任合作社负责人,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闯大市场,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发展和强村富民的互促多赢,同时也将强村富民的责任牢牢地压在村干部肩上。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并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留给农民,用提留的公积金为村民办事,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家庭农场负责人是种田大户,承包了几百亩有机水稻田。然而,刚种有机水稻时并没有挣多少钱。因为产量低,一亩也就三四百斤,为了保本价格就要高,市场竞争力差。赵亚夫经过思索,决定利用科技提高产量,产量上来了价格自然能下来,大米好卖了农民的腰包就能鼓起来。起初试种双季再生稻,即首次收割稻穗后留下30厘米的稻梗继续灌水、除草,长出新稻穗后再次收割,亩产提高近一半。随后,赵亚夫又带领团队试验稻谷抽穗时期补种技术,亩产能到1100斤。
扶贫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8年,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累计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同年,赵亚夫带领农业专家团队,第一次走进黔东北大山深处,为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脉问诊”。201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对口扶贫,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惠及农户16万户,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赵亚夫说,要用更长的时间将“戴庄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的贫困村,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将为农民一直服务下去。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