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坚持建阵地、优服务、创特色“三步曲”,奏响文明实践最强音,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一、因地制宜建阵地,构筑“精神家园”
坚持立足市镇村现状,科学整合现有资源、打通为民服务壁垒,下好全市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一盘棋”。
顶层设计强引领。市级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落实事业编制8名。构建市领导督查指导、乡镇(街道)具体负责、部门包保共建、文明单位援建支持、文明办跟踪督查五大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落地落实,建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个实践所、350个实践站。
方便群众巧布局。注重突显地域特色,建成1.5万平方米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文明泰兴、志愿组织孵化、“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区等功能区。坚持便民惠民原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在人流量大的集镇、村部,紧缩办公空间,拓展活动领域,将阵地让给百姓、满意留给群众,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借力平台再拓展。深入挖掘泰兴红色文化、孝廉文化,有效整合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美德善行馆等地方资源,建立“九大文明实践基地”,让文明实践有阵地有根基,推动志愿服务火起来、热起来。
二、因人施策优服务,催开“文明之花”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坚持紧扣基层实际、对接群众需求,以实实在在的文明实践工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贴近群众定项目。坚持为民导向,设立“农情农暖”“惠企富民”等主题类实践项目11个;聚焦环境保护、医疗保障等基本民生,设立“绿色行”“医网情深”等普惠类实践项目50个;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设立“阳光驿站”“春风助残”等特惠类实践项目62个,让文明实践联系群众更紧密,服务群众更贴心。
引领群众争先锋。着力打造“泰有爱”志愿服务品牌,每月组织开展3场以上“帮忙及时雨”志愿服务大集市活动。各实践所(站)每年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创业培训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40万人次,已涌现出济川街道华泰社区“5880”、黄桥镇祁巷村“红雨伞”、滨江镇“仁寿互助会”、行政审批局“泰省心”等88个品牌项目,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教育群众促提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广泛开展“红白喜事操办”大讨论活动,全市349个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其中,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参与文明实践,创新打造红白事操办场所,引导村民“崇尚节俭、文明办事”。“惠民吉庆会所”“阳光宴会厅”“邻里一家亲”等一批场所,为群众集中操办红白喜事提供便利,大大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
三、因势而为创特色,打造“融通矩阵”
坚持以“两中心一平台”融通改革为催化剂,着力推进“资源、人员、信息”融通,构建“共建、共享、共促”新格局,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资源融通拓阵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功能区,设置“学习强国”“慧直播”“融视频”“融设计”“融活动”“融数据”六大工作室,策划打造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活动项目。“学习强国”工作室定期举办专家微课、情景课堂、有奖答题等线下体验活动,形成学习新思想的浓厚氛围。“慧直播”工作室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地方美食和红色旅游资源等各类直播活动,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成功吸粉49万人。
人员融通聚能量。建立信息联络员、理论宣传员、文明讲解员、直播访谈员、活动策划员、文明实践专员等“六大员”队伍,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生力军”,让记者编辑、文艺编导等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实践所(站),指导策划各类特色实践活动,形成“专业+草根”相互补充、“专职+业余”相互辅助文明实践队伍体系,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基。在“六大员”的带动引领下,各实践所(站)一年策划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0多场次。
信息融通广互动。打通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学习强国泰兴平台、智慧城市、“智慧泰兴”四大平台,通过手机端、电视端、PC端三个端口,以及综合数据屏、场点触摸屏,形成文明实践网络矩阵,群众通过扫码可以线上学习、预约点单、参与活动等,实现活动多点呈现、多点发布、便捷参与。“最美泰兴人”“创建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云平台直播,吸引8万多名市民围观、点赞。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丰富多彩的新时代志愿服务、包罗万象的惠民活动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中共泰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