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政府,是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的华中地区地方最高自治政府,1945年11月1日于淮阴创立,由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合并而成。其辖区范围涉及53个旧县治,其中江苏32个、安徽18个、河南3个,人口约2300万。在其存在的一年多时间里,苏皖边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七大确定的政治路线与中共中央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在民主建设、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边区建设的楷模”。
厉行民主政治,确立民主秩序
1945年12月,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一次大会,在其通过的《组织法》中,明确规定:“在苏皖边区人民代表大会尚未成立前,本会执行苏皖边区最高民意机关之职权,协助政府团结各界推行民主政治。”此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苏皖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号角”。
为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权利,1946年4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正式发出通令:所有新老解放区自即日起迅即废除“保甲”,建立区乡(村)组织。与此同时,颁布《乡(镇)组织条例及选举条例之原则》。此后,在边区政府领导下,进行了以改造基层政权为重点的普选运动。由于得到了农会、工会以及妇女会等组织的积极响应,选举工作不到半月即告完成。
苏皖边区政府还十分重视机关干部政治教育与作风建设,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干部民主政治教育,树立民主廉洁作风”。中共七大召开后,边区政府专门设立学习小组,展开了以学习七大精神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重点内容的政治教育运动。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还为边区干部做了《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的集中培训。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更是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严治贪污,树立廉洁政治,制订统一惩治贪污条例,严格审计制度”,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恢复发展生产,积极改善民生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之时,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抗战甫获胜利,创伤尚未抚平,随之而来的自然灾荒与疫病流行,又将边区人民拖入苦难的深渊。据统计,当时衣食无着、栖留无所、贫病无依者就达430余万人。对此,边区政府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贯彻改善民生政策,增加工农业生产,以期重建家园,迅速恢复发展生产。
针对严重的旱、涝、蝗虫等自然灾情,边区政府在保证军需的同时,动员大量财力物力,采用发放灾粮、灾款、救灾公债、举办平粜,组织以工代赈等方式,帮助灾民共渡难关。仅1946年1月份,边区政府财政厅调拨的救济粮就超过2000万斤,一次增拨平粜粮达434万斤。华中银行在2月份、3月份则发放救灾公债1亿元,以工代赈款3000万元。
为了搞好生产自救,1946年1月,华中分局又发出《关于生产工作的指示》,提出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提高粮食生产为重心的方针,号召全体党政军民普遍开展生产运动。苏皖边区政府随即作出相应部署,充分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参加治水、运盐、养蚕、纺织、种菜等活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生产运动旋即在各分区开展起来。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下达后,苏皖边区政府又及时跟进,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他们在淮安县鹅钱乡土改试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迅速推广。在随后几个月中,全区除淮南因内战爆发尚未进行土改外,其他各地均在隆隆炮声中,“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基本完成了土改任务,边区1500余万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些翻身农民在“保田保家”的口号下,踊跃参军支前,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当土改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流行,又给刚刚成立不久的边区政府带来了严重考验。1946年6月上旬,苏皖一分区发现了急性霍乱,仅海安一处,感染就达千人。淮安淮阴各地,亦陆续出现患者,且有向军队扩展之势。鉴于此,苏皖边区政府联合华中军区司令部及时发布了《预防霍乱紧急命令》,要求各地加紧防范,并成立霍乱治疗所,为贫苦患者免费治疗。《华中日报》亦发表社论《用一切力量扑灭时疫》,号召海安、如皋等苏皖边区的军政干部同心协力,采取科学方法,防止霍乱蔓延,并称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最迫切的责任”。之后,边区政府又发布《防疫运动实施方案》,不但要求军队按师、团、连三级组织,地方按专署、县、区、乡四级地方政府,成立防疫机构,而且命令各交通站和各级政府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即刻上报隔离。在苏皖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霍乱疫情于1946年7月下旬基本得到了有效遏制,从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文化教育事业
1946年3月至4月,苏皖边区政府与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联合召开有近900人参加的华中宣传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华中解放区文化宣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党的政策理论宣传方面,新安旅行团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该团曾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946年5月下旬,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自延安回淮安时,带回了毛泽东亲笔写给新安旅行团的回信。毛泽东热情鼓励儿童团员“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给予全体团员巨大鼓舞。新安旅行团更加奋发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有力发挥了文艺“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战斗作用。
此次宣教会议以后,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类学术团体与教育机构纷纷成立。1946年夏,全区已有上百所中等以上学校,一万所小学,相当于抗战胜利时的三倍。苏皖边区政府还根据政协会议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精神,制订了《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顺利实施,在全国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年《新华日报》予以全文转载,并在按语中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对实施(政协)政治决议之充分准备与具体步骤。”
苏皖边区政府在理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亦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治理与建设提供了有益镜鉴。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