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无锡县堰桥乡人民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首创“一包三改”经验,创造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奇迹,推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的故事,它们或曲折动人、或生动有趣、或给人启迪,汇聚成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
从服装厂开始的改革第一步
1982年,堰桥公社学习小岗村,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热情高涨,当年就迎来大丰收。但当时,堰桥公社的社队企业却普遍经营不善,于是在同年11月,堰桥公社党委借鉴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把承包责任制引入社队企业。
党委决定先找一个小厂试试搞承包,推行“厂长承包责任制”。第一个吃螃蟹的试点企业是堰桥服装厂。这个服装厂创办于1980年,三年来换了三个厂长,都是外行,经营不善。仓库里面堆满了衣服,卖不出去;工人工资发不出来;经济上年年亏损,累计亏损5.74万元。当时有工人49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们戏称这样的厂为“开关厂”。堰桥党委领导经集体商量决定,提出了“死上交,活报酬”(厂长承包后不能再亏损,必须每年要上交5000元的利润,若有多余,厂长可以自行分配)的承包方案。先找原来的厂长征求意见,这个厂长表态完不成任务,不愿意搞承包。当时,找了三个愿意承包的裁剪师傅(内行当家),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搞了一个“竞职演说”。第一个人站出来说:“我可以包,但是只包一个门市部,其它的不要。”第二个上来说:“我可以包,但是要精简人员。”第三个裁剪师傅杨汉斌上来说:“在座的人员一个不精简,工人工资增加30%,完成所有上交任务。”通过“竞职演说”与民主选举,杨汉斌当选服装厂厂长。当时把这种厂长承包叫“交票子坐位子,不交票子让位子”。这位杨厂长上任后对工人实行“定额计件制”“质量检验奖罚制”等一系列新措施、新办法。到年底结账(承包仅一个多月),产值完成15722元,实现利润490元,工人工资增加一倍,企业首次扭亏为盈。“一包三改”第一个试点成功。
县委书记雨夜到堰桥
1983年初,当时的堰桥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困难和阻力很大。特别是橡胶厂(一个300多人的大厂子)承包以后,一些集体观念浓厚的群众一时无法理解。无锡县委一下子收到很多的人民来信,谣言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如“堰桥这是在培养资本家、培养地主,走资本主义路线、破坏干部制度”,等等。有的老干部打电话责问党委领导:“你们站的是什么阶级立场?执行的是什么阶级路线?你们的后台老板是谁?”堰桥党委领导和承包者压力空前大。有人动摇,有人想打退堂鼓。改革面临夭折的可能。
当时任无锡县委书记的温耀邦同志了解这个情况后,冒着大雨严寒连夜赶到堰桥,召集承包厂长和党委班子成员开会。在会上温书记为大家打气、撑腰,他说:“无锡县委支持堰桥的所有改革行动,党是你们的后盾。你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改革取得成功。”温书记的话字字铿锵有力!韩培信、邓鸿勋、郁谦等等一大批干部为堰桥的“一包三改”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堰桥党委的底气硬起来了,响亮地回答:我们代表的是人民的阶级、我们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我们的后台老板是党中央!
在这之后,企业承包制犹如星星之火在堰桥迅速蔓延。全县第一个私人购买拖拉机的社员、第一个私人组建的建筑队、第一个私人承包农场等在堰桥纷纷涌现……
1983年上半年,堰桥乡的经济效益令人激动——18家乡办企业全部完成改革,全乡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4.50%,农民人均收入504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多。
堰桥改革推广到全国
堰桥的改革在无锡县委的支持下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1984年4月13日,著名记者颜世贵在《人民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发表文章《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并配发了《把“包”字引向乡镇企业》的评论员文章。随后《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20余家报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发表和播放100余篇文章,热情介绍并推广堰桥乡改革的经验。堰桥“一包三改”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从1984年到1985年,堰桥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考察、调研的人有30多万人。
这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1984年5月21日,习近平带领5位同志到无锡来考察,他在堰桥详细了解“一包三改”的起因、内容和实施过程。回到正定以后,马上在全县推行“一包三改”(好的体制、好的经验)。1985年4月6日,正定县全县经济首季开门红,习近平在表彰大会上说:“通过简政放权,推行‘一包三改’,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问题,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我县经济翻番,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绩必须肯定。”他对堰桥的“一包三改”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堰桥乡是江苏省体制改革的典型。这个乡从1982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包三改’为中心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把一位懂经营、善管理的无锡能人邱斌昌“挖”到正定县。不到两年,邱斌昌把一个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油嘴油泵厂搞得风生水起,成为正定的龙头企业。
1982年前,无锡人民的日子“穷得叮当响”。通过“一包三改”,无锡人民走上改革致富的道路。1984年起,无锡县(锡山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连续17年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被誉为“乡镇工业王国”。1995年,无锡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一包三改”是无锡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其中发生的精彩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当代的无锡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政法和社会管理局)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