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让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4-09-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苏科惠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亲切回信,勉励同学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广大青年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江苏省各个科技小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练就兴农本领,让青春与智慧在奋斗中闪光。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黄瓜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因口感清脆、营养价值高而广受欢迎。淮安市丁集镇种植黄瓜已近40年,形成了超万亩的种植规模与突出的区域品牌,成为丁集镇的支柱产业。但接连出现设施老旧、种植模式和品种类型单一、土壤连作障碍和病虫害等问题,导致黄瓜产业陷入困境。为助力丁集产业更新升级,20228月,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正式落地这里。作为主要负责学生之一,宿莉因长期驻扎基地、服务成效突出,被当地种植户称为既能上接科研天线、又能下接农田地气黄瓜博士

  2023年底,气温断崖式下降,当时正值黄瓜关键的开花结果期,一旦遇到寒潮防护不到位,很容易遭受冻害。快把棚顶打开通通风,让棚内的湿度降下去……”趁着中午阳光正好,宿莉和团队成员们及时指导帮忙农民们为黄瓜棚掀被子”“开口子,通风增光。他们担心当地种植户来不及调整大棚管理方式,于是兵分几路,深入多个黄瓜基地实地查看,指导种植户为黄瓜增温防寒。小院同学们结合当地种植户的种植方式和习惯,为农户们精心准备了防寒抗冻的技能包,通过及时进行大棚管理,科学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黄瓜安全越冬。

  经过反复实验与论证,团队发现通过在夏季种植玉米进行土壤修复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问题。同学们挨家挨户进行知识科普,告知农户应当如何正确处理。面对土壤严重的板结、盐渍化等连作障碍,团队通过淹水除盐、绿肥还田、高温闷棚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改良土壤,实施绿色高效的安全生产模式,成功研发黄瓜秸秆生物材料,年处理秸秆1000万公斤,实现转化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成功帮助丁集镇黄瓜产业走出困境的背后,是小院师生们年均200余天在基地自找苦吃的结果。他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基于调研的实践模式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驻扎一线的吃苦过程中品味帮助农户增产的甜蜜。对学生们而言,经历一系列被动吃苦的过程,为当地百姓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也会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最大程度地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自找苦吃中收获了别样青春。

  让种粮也能够致富

  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是全省首家科技小院,自2010年正式运行以来,已走过14个年头。这里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在站时间超200天。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生费立伟正是小院培养的研究生代表。早上6点多下地干活,中午忙的时候就在田埂上吃个饭,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水稻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活动、推进当地水稻绿色生产……费立伟在科技小院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落地初期,必须通过农民的信任考验,才可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真正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团队创新开启PK模式,将试验田与普通农户用地进行产量大比拼。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小院用实打实的成绩,让农户看到了科技助农的成效,第二年、第三年纷纷开始采用团队推广的先进技术。

  同学们吃在小院、住在小院,走访田野村街,深入农户聆听所需、普及种植技术。在开展农户水稻种植情况调研时,由于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且在家中务农的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语言障碍是很大的困难,前期处于完全听不懂的状态,工作效率比较低。同学们主动拜当地农民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渐掌握了一部分方言。入乡随俗后,小院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嵌入式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统筹田间管理、安排田间试验,开展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团队在实践中助民生、治学问,带动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更成了农户的知心人。目前,小院核心技术在江苏省辐射推广面积超100万亩,已取得良好的增产节肥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让种粮也能够致富。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把先进的科技种植技术推向泥土地,不仅解决了水稻栽培中养分管理不合理等问题,还构建了以地力综合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的绿色生产创新技术与应用体系。曾经的传统农场,如今走出了科技范儿。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民从过去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技增收。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更激发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能挣钱,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过上了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科学的种子撒满田野

  泰兴市萝卜常年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集约化规模最大的鲜食萝卜主产区之一。为进一步提升萝卜生产科技水平,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泰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同创建了江苏泰兴科技小院,由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首席教授柳李旺担任首席专家,面向特色萝卜产业,积极强化四维一体运行机制,努力打造四零产业技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种子是农业芯片,优良品种是蔬菜生产的重要资料。为加快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小院师生致力于萝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优异新种质配制、优良杂交新组合培育。无论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还是寒气逼人的寒冬,总能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播种、管理、采收、鉴定、定植、授粉、收种,诸多环节、步步精准。优质多抗新种质、新品种陆续诞生应用于生产。

  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大小适中的萝卜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怎样控制萝卜大小并提高产量?团队老师为此苦恼了好一阵。在得出种植密度是关键的结论后便开始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实验。播种密度为每亩900011000株时,可将产量由传统种植每亩3000kg3500kg提高至每亩6000kg7000kg。高密度栽培的同时,草害也少了很多。团队提出并示范推广单垄双行高密度栽培技术,在墒情合适时应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30cm以上,再用旋耕起垄一体机精细整地、做畦起垄、开播种穴,推行精量播种,严格控制株行距,实现标准化种植。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学生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农民的需求,更精准地定位研究方向,从而产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收获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