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具有划时代、开创性、里程碑意义。全会专门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指明了以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系统性跃升与质变的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突出改革“动力源”的战略牵引,切实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强大动能和创新活力。
准确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落脚点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既要严格遵循“六个必须坚持”重要原则,也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特点,抓准抓牢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重要原则。
始终扣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特别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贯穿改革全过程各方面。
始终扣住“人民满意”的根本立场。《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等,积极回应了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改革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扣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鲜明主题。《决定》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并强调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等,这些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改革保障,更是《决定》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的和价值追求。
准确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摆到重要位置,充分体现出教育改革从局部、个别改革到系统性、全局性改革的特点。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主要承载地。因此,要把高等教育领域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领域,以综合改革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活力。
全会《决定》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为高等教育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方向。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在国家和江苏发展大逻辑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大幅增长的趋势,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统筹建设好本科院校,优化整合高职院校,构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分类管理、评价和考核,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大学等各类高校建设,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构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
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发展的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教融汇的结合点,迫切需要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决定》提出的“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重大项目攻关中强化对战略性、引领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职教育要更加重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各类教育都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贯通培养机制。
科技创新是带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特别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益。”因此,高校要深化科技成果赋权、人才评价等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和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准确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要更加注重目标引领、人民导向和创新突破,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将改革进行到底。
更加聚焦目标引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确定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宏伟目标。因此,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高等教育为龙头,积极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流多元、内涵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全民、便利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
更加聚焦人民导向。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育人方式方面以新课程新课标为引领,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高水平因材施教,推动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创新。在办学模式方面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和学生对不同类别、不同阶段教育的多元需求。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激发活力,统筹推进“放管服”相结合、“管办评”相分离,切实为基层学校和广大师生松绑减负。保障机制的关键是优先发展,坚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上看教育、办教育、抓教育,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重视“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更加聚焦创新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择校热、应试教育等积累至今尚未完全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机制创新入手,改变教育发展的内在结构,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在优质均衡方面,《决定》提出“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供给机制”,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强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小班化教学。在教育普惠方面,《决定》提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可根据各地实际,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尤其是统筹考虑群众需求和地方财力以及学龄前儿童减少的情况,探索实施学前教育一年免费,促进教育普惠和积极生育。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