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耕读红”劳动育人生动范本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姜振宇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施劳动教育,创新构建了耕读红劳动育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耕”基固本,让劳动教育接地气

  以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为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情、校貌、校园文化设置劳动教育参考清单。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将劳模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守护师生的初心与匠心;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现场教学,并系统性开展劳动教育+红色精神”“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等特色活动,使劳动教育生动而深刻。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学校成立了大国工匠工作站——王曙群航天空间机构装配工作室”“徐立平大国工匠工作站,配合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提高师生队伍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形成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以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匠才。学校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校企合作,以双向赋能释放发展活力。通过派遣企业高级人才入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师生入企参与订单生产、引入企业订单入校生产等方式,深化学生技能实战化培养,在企业生产的沃土中深耕技能,为学生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高速通道。此外,学校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南京市康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党建共建,打造集观赏、体验、劳动教学于一体的党建联盟重点项目劳动我先行,同心护园区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将的阵地落到实处。

  将四季劳作融入日常提升育人实效。打造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各党支部承包劳动责任田,形成清风园、柘绿园、绛紫园等8个特色实践园。支部党员每周带领团员青年学生参与劳动,分享劳动成果。摒弃突击式劳动”“打卡式实践,建立四季耕读常态化劳动机制:春季播种希望,组织学生播种作物、培育幼苗;夏季除草护苗,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维护责任田;秋冬季举办丰收主题活动,学生自主收割作物、晾晒成果、总结劳动收获。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获评江苏省高校后勤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称号。

  “读”以增智,让劳动教育有深度

  “读”懂价值,课程重构夯基础。学校按照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模块设置课程内容,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场域,分劳动通识教育和劳动实践课两部分来实施。在劳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劳动与人生、劳动与文化、劳动与社会、劳动与心理、劳动与未来等特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懂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劳动实践课程中,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开展洁校园”“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懂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读”活知识,多元师资强支撑。学校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红色讲解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耕读红劳动育人提供专业支撑。一是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思政教师负责劳动精神、红色文化的理论讲解,专业教师负责劳动技能的实操指导,两者协同设计课程内容;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红色纪念馆讲解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校外劳动教育导师,定期进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传授书本之外的活知识;三是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劳动教育朋辈导师,协助教师组织劳动活动、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实践,形成教师引领+朋辈互助的育人氛围。

  “读”出创意,多维评价促成长。学校依托劳动实践考核表记录学生参与日常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根据劳动态度和劳动效果进行量化评分,全方位考核学生在劳动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在劳动中提出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成果给予额外加分,将创新成果孵化为创新”“创意”“创业项目,参加学校三创大赛,让劳动中的思考与探索转化为具体实践成果,既丰富评价维度,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劳动智慧的平台。

  “红”以铸魂,让劳动教育有情怀

  红色故事润心田。学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挖掘革命时期的劳动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开展红色劳动讲堂,让学生在聆听红色故事中感悟劳动的价值与力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在劳动场景复原展区开展沉浸式学习。学校紧扣劳动主题,举办心耕力行劳动运动会,提倡师生组队参赛,通过开展有爱、有趣、有情怀的多个运动项目比赛,为师生搭建体验劳动、锤炼意志的平台,让师生在比赛中感受劳动之美,释放压力,收获快乐,充分展现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特色实践砺担当。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志愿服务,将劳动实践与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结合,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一是开展乡村振兴·劳动助农活动,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电商直播培训等服务;二是开展红色遗址·劳动守护行动,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烈士陵园开展环境和文物维护等劳动;三是开展社区服务·劳动暖心活动,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种植蔬菜,在养老院开设农耕小课堂,让劳动成为传递温暖的纽带。

  传统文化育品格。学校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主题劳动品牌实践活动,将中华文明中顺天应时、知行合一的智慧转化为现代劳动教育的方法论,通过时序化课程、文化性实践、场景化融合,让劳动教育既有泥土味,又有时代感。依托节气载体让学生从历史渊源、生活技艺到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建立劳动认知,实现知其所以然乐其所为的育人进阶。每届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覆盖率达100%。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更成为受益者。跟着节气去劳动劳动实践项目获江苏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作者系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会理事、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