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铸就高校思政引领力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荣 霞    

  2024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引领力这一重要概念。2025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思政引领力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首,凸显了思政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守正创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守正夯基:筑牢高校思政工作根基

  以科学理论引领青年成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自成立以来,我们党矢志不渝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坚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理论创新是为了更好坚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必须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和鲜明的时代内涵,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用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让理论鲜活起来。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唯有以科学理论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初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着力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体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推动其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相结合,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汲取团结奋进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担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旗帜鲜明表达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生动展现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余年来,我们党形成了优良传统、伟大精神、红色资源等宝贵财富,这些既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核心密码,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是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关键支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克服困难的思想办法;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征程中淬炼形成的精神财富,可以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作用,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年轻一代自觉成为红色江山的守护者,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创新赋能:持续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面对时代变迁与技术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

  创新教育理念,紧扣时代需求与科技变革。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创新需紧扣两个大局、回应时代需求。首先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思政教育既要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也要鼓励青年学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辩证分析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他们成为兼具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开阔的世界胸怀的时代新人。其次要因应科技创新之高校需主动对接科技创新趋势,在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中强化政治引领,围绕科技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我国高等教育支撑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弱项。

  创新教育方法,着力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要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以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一方面,打破课堂边界,拓展实践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守好思政课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延展社会大课堂,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形式多样、内涵厚重的行走的思政课、依托多样化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筑牢网络空间育人阵地。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要充分发挥其在网络空间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网络育人活动。强化网络空间育人能力的重点是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培养其成长为数字时代主动建构者。构建契合青少年需求的全场景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打造全场景、全时段数字化交互空间,增强学生体验感与参与感,形成虚实共生、技术向善的思政育人生态。

  建强教师队伍,破解党建与教研融合难题。价值引领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和责任,各科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须主动谋划,大胆革新,以党支部与教研室协同联动为突破口,推动融合走深走实:由党支部牵头制定思政育人责任清单,将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系统嵌入教研室教学规划,让每门课程都明确育人方向;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专题教学研讨等形式,把党建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实施方案,从根源上破解党建与教学两张皮问题。进一步创新构建党建+科研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动员的优势,以党支部为核心枢纽,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组建重点科研攻关小组,引导党员教师骨干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亮身份、挑重担、作表率;依托主题党日活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组织党员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学术指导、经验分享、项目协作等方式,实现党建活动与学术研究同向发力、互促共进,让教师队伍在党建引领下既强科研硬实力,又铸思政引领软实力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