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默:用镜头聚焦历史的红色摄影家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坤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有无数幕后英雄以特殊方式镌刻时代记忆,程默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我党第一代新闻电影家、摄影家,将人生坐标锚定在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洪流里,用手中的相机与摄影机,在暗房的微光、战场的硝烟、庆典的欢腾中,记录下一个政党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壮阔史诗。他的镜头从不追逐浮华,却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成为后人回望历史时最真切的视觉桥梁。

  沪上起步:从光影学徒到觉醒青年

  1916年的金秋,程默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宝堰镇一个普通家庭,原名程勤生。15岁那年,他随亲戚来到上海,敲开了明星影片公司的大门。程勤生聪明、勤奋且不多话,引起了明星公司编剧顾问夏衍的注意。夏衍幽默地对程勤生说:你不爱说话,沉默寡言,不如就叫 程默。程勤生听从了夏衍的建议,从此改名为程默。

  凭借一份钻劲,程默从洗印车间的学徒做起,很快转到摄影组,正式踏上光影创作之路。

  193610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这一事件成为程默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彼时20岁的他,怀着崇敬与悲痛,随欧阳予倩、柯灵赶到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鲁迅先生寓所,他用镜头记录下鲁迅先生的遗容、案头未完成的文稿,以及宋庆龄、沈钧儒等进步人士带领民众悼念的场景。葬礼上,民主人士们痛斥国民党独裁统治、呼吁团结抗日的演讲,像惊雷般炸醒了程默。他看着街头百姓悲愤的神情,看到进步青年高举的民族解放标语,突然意识到:镜头不只是记录美的工具,更应成为唤醒民众、反抗压迫的武器。这次拍摄留下的影像,不仅是我国现存唯一记录鲁迅葬礼的珍贵资料,更在程默心中种下了为时代而拍、为人民而拍的种子。

  烽火逆行:在轰炸中定格侵略者罪行

  1937·一三事变爆发,日军的炮火撕碎了上海的繁华,明星影片公司被迫停摆。国难当头,程默没有选择逃避,在地下党员陈波儿的介绍下,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成为一名流动的战地记录者,背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抓拍百姓支援前线的身影、战士们奔赴战场的决绝,再将这些照片张贴在街头巷尾,激励更多人投身抗日。

  1940年,程默抵达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在重庆的两年,程默几乎每天都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拍国民党中宣部被炸起火的场景,敌机还在头顶盘旋投弹,身边的房屋不断倒塌,弹片呼啸着飞过耳边,我耳朵被震得嗡嗡作响,却不敢停下按快门的手——这些画面,是日后控诉日军罪行的铁证,不能丢。为了拍到真实的场景,他常常藏身于断壁残垣后,甚至冒着炮火冲进火海边缘,衣服被火星烧出洞、皮肤被碎石划伤是常有的事。

  194165日,重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发生。上千名百姓躲进防空隧道避难,因隧道通风不畅、大门被锁,最终导致近千人窒息死亡。惨案发生后,程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强忍着泪水,用相机记录下这惨烈的一幕,镜头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如今这些影像已被重庆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日军侵华历史不可磨灭的见证。程默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要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同敌人作战,把日本法西斯的罪行记录下来。

  延安淬炼:在窑洞里感受革命信仰的温度

  1943年,因地下党身份暴露,程默被组织秘密送往延安,加入延安电影团。初到延安,他便被这里的氛围深深吸引。程默曾说:在重庆,我看到的是苦难与抗争;在延安,我看到的是希望与信仰。

  在延安,程默有了许多与党的领导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了不打扰领导人工作,程默常常在窑洞外偷拍。有一次,他看到毛泽东在窑洞里对着地图沉思,神情专注,便悄悄架起相机。快门的轻微声响还是被听到了,毛泽东走出窑洞,笑着对他说:我一听见机器响,就知道是程默来了——你这名字叫,机器一响,倒不了嘛!这句玩笑话,成了程默与毛泽东之间的一段佳话。在延安期间,他拍摄了毛泽东指挥作战、周恩来与群众座谈、八路军战士练兵生产等大量影像,这些画面后来被编入《红旗漫卷西风》《还我延安》等纪录片,成为展现延安精神的经典素材。

  见证新生:从城楼到战场记录历史转折

  19458月,日本宣布投降,程默随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全程记录下毛泽东与蒋介石会面、与民主人士协商的场景。当毛泽东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时,程默用镜头捕捉到领袖脸上欣慰的笑容,也捕捉到百姓们挥舞着和平建国标语的欢腾——他知道,中国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解放战争时期,程默再次奔赴前线,从太原战役到北平入城式,从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到开国大典,他的镜头始终聚焦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

  1949101日,是程默一生最难忘的日子。33岁的他作为摄影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记录开国大典的全过程。当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广场上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程默的手微微颤抖,却始终稳稳地对准主席、对准飘扬的五星红旗、对准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程默后来回忆:那天我拍了一千多尺胶片,我知道,我正在记录一个伟大的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瞬间,要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程默拍摄的开国大典影像,成为新中国诞生最经典的视觉记忆,每当后人在纪录片中看到毛泽东按下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画面,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激动与自豪。

  薪火相传:沉默一生,却留下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程默继续留在中南海工作,记录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与国家建设的重大事件。直到1960年,他才离开中南海,先后担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领导职务,将工作重心转向电影事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

  他常对年轻人说:摄影的本质是真实,无论是拍革命历史,还是拍建设成就,都要对得起镜头前的人和镜头后的观众,不能有半点虚假。

  2014527日,98岁的程默在北京逝世。这位用一生记录红色历史的摄影家,最终归于平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低调、沉默,却留下了一座不朽的影像丰碑。他拍摄的数千张照片、数百分钟纪录片,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机构,成为研究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史料。如今,在程默的家乡江苏镇江, 成立于2024年的程默青少年摄影社团,已经成为当地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的鲜活力量。程默的故事,在中国摄影界代代相传,激励着后辈以镜头为笔,继续书写时代的华章。

  (作者单位:镇江市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