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华中的日伪军并未放下武器,在蒋介石和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授意下负隅顽抗。到1945年12月,苏北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收复,但高邮城仍被日伪军盘踞。在此背景下发生的高邮战役,是新四军为巩固和扩大解放区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拔除了残留在华中解放区中心最后一个日伪据点,也是中国抗日的最后一役。
“运河是道大门,高邮是把大锁”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扬州,北靠两淮,是国民党军由扬、泰线向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淮安、淮阴进攻的必经之地。当时国民党军声称:“运河是道大门,高邮是把大锁,只要占领高邮,就等于打开了大门之锁,就可以长驱而入,直捣两淮。”而我军要粉碎国民党军的狂妄企图,就必须尽快从日伪军手中收复高邮。
1939年日军侵占高邮后,一直将高邮作为重镇把守,历年加修工事。加之,高邮城向东是广袤的水网开阔地,成为天然屏障;西面紧靠烟波浩渺的高邮湖;北面土城横亘,南面背靠敌区。坚固的工事和复杂的地形,给我军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到了1945年底,高邮日军自恃城高地险驻有重兵,且有蒋介石撑腰,故对我军令其投降的通牒,置之不理,并态度骄横地说:“你们新四军没有资格受降,要缴枪就缴给蒋委员长,他是中国正式的政府……”我军命令伪军缴枪,伪军也毫不理睬。我军把盐城战役中投诚的原伪军第5军的高级军官放回高邮劝降,竟被高邮守敌杀害,还悬首北城楼“示众”,可谓狂妄至极。
1945年12月3日,张鼎丞等向中共中央请示展开高邮战役:一是可以阻止顽军向高邮运河进攻,粉碎其“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二是鉴于东北我军已失守山海关处于不利地位,可以“配合华北及山东,且便于今后作战”;三是“此战胜利后,可适当牵制津浦线顽军,并予江北及江南人心以鼓励”。可见,高邮战役从开始运筹时便是着眼我党我军之战略全局。两天后,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夺取高邮。在战役指导上提出速战速决,“整个战役,以在一个月内结束才好”。
“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你们为谁流血?”
粟裕将整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肃清高邮外围邵伯之敌并围困高邮,同时对高邮之敌进行政治进攻;第二阶段是总攻高邮,坚决打援并全歼守敌。12月19日,粟裕指挥第7纵队向邵伯之敌发起攻击,陶勇指挥第8纵队向高邮外围之敌展开猛烈攻击,当晚就把高邮城团团围住,以迅雷之势完成第一阶段任务。
同时,对高邮之敌展开政治攻势,主要内容是强调“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因为日军对天皇投降的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不让士兵知道真相。攻城部队在日籍战友的帮助下,制作了许多醒目的日文大字标语,如“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你们为谁流血”“你们的父母姐妹正等待着你们”“放下武器,保证生命安全”,趁黑夜挂在老百姓房屋的墙上。
政治攻势的主要形式还包括散发传单。纵队政治部所有人员上阵编顺口溜,如“天寒地冻破衣裳,你为谁人守城墙,不如出得城头来,弃暗投明求解放”。宣传科负责油印传单,有中文的也有日文的,有文字也有图画。为把传单送进城里去,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不少土办法。有的制作大弓箭,把传单射到城里去;有的则用迫击炮把成捆的传单打进城去。最成功的办法是用“土飞机”撒传单。这种土飞机长4米、宽2米,是用厚牛皮纸糊成一块瓦式的大风筝。在离城两里远的地方由几个人牵着跑,乘着西北风,把大风筝送到高邮城上空。大风筝捆着一包一包传单,成百上千张传单如同雪片一般满天飞舞着飘落到城里的各个角落。
当时还有“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的十几位同志来前线协助,他们用日语阵前喊话,城内敌人听得清清楚楚。开始,敌人听不进去,话筒一响就招来一阵机枪扫射和炮弹轰击。还夹杂着几声日军的野蛮叫骂,但渐渐地枪声稀少了,骂声也消失了。同时,播放《思乡曲》等日本歌曲,当熟悉的旋律飘荡在夜空中,城楼上鸦雀无声,思乡的情绪在日军中蔓延开来。
强大的政治攻势,对敌军起到瓦解作用,城内日伪军开始动摇、分化。不久,两个日本兵晚上出城修铁丝网时,乘机跑出来向我军投降。但部分指挥官仍要执行其上司命令,等待着向国民党军投降。
一周收复高邮,迫使日军无条件投降
就在政治攻势大收成效之际,国民党派第25军第108师企图增援高邮,形势十分紧迫。粟裕认为高邮之战势在必打,迟打不如早打,速战而胜,既利在当前,又利在长远,若失战机,则后患无穷。
12月25日夜,天空黑沉沉,下着小雨,路面就像涂上了一层油。这本来是不利攻城的天气,新四军第8纵队的第64团、第66团、第68团三个团,分别从城北、城东、城南三个方向,向高邮城发起猛烈攻击。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第68团在南门一举登上城头。我军越战越勇,战至26日下午4时,第64团、第66团和第68团三个团已合围日军司令部。在我军强大火力压制下,日军驻高邮城最高司令官岩奇大佐终于在次日凌晨同意向我军投降。然而在投降问题上,日军仍讨价还价,坚持要同我方“正式谈判”。我军派出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作为代表,到达日军司令部谈判受降事宜。最终,日军同意无条件投降。在受降仪式中,观礼士兵的队列里有一个人从头看到尾,最后不声不响地离开大厅——这个人就是粟裕。直到三天后,粟裕在高邮城接见日本战俘时,他们才知道此事。日本军官们十分惊讶,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不胜荣幸之至!”日军最高司令官十分庄重地肃立在粟裕司令员面前,把一件紫光闪闪的冷兵器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双肩近膝地深深鞠躬:“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高邮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从军事层面看,它在日本签署投降书以后,给予拒降的日伪军以最有力的打击,歼灭日军1100多人,其中生俘近900人,歼灭伪军5000余名,是抗日战争以来新四军、 八路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高邮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沿运河北上分割华中的企图,使原来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完整的华中解放区,为后来解放战争中苏中地区的“七战七捷”奠定了基础。高邮成为中国军民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高邮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城市攻坚战”经验。从政治层面看,高邮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借敌反共”的企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中流砥柱”的鲜明形象。从历史意义看,高邮战役以抗日战争“收官之战”的特殊地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正义事业的不朽丰碑。
(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