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是姑苏城留给世人的美好印象。如今,姑苏区作为苏州历史文化核心区,建筑密度高、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跳出传统的大规模增量扩张模式,转向因地制宜、提质增效。近年来,姑苏区改造提升美罗文化创意园,成功破解存量时代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堵点”“难点”,成为苏州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鲜活案例之一。在这里,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真正让城市的“老家底”变身发展的“新富矿”。
红砖仓库大变身
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五交化集团在城市东北一角建起了一片仓储用房。建筑因坐落在北园路19号而被称作北园仓库。北园仓库的规模伴随着苏州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步步扩大,逐步形成了以红砖清水墙和人字洋瓦屋面为主的仓库建筑群。2003年,五交化公司转制为函数集团,北园仓库继续作为函数集团子公司美罗商城的仓库使用。
然而斗转星移,北园仓库的土地价值和经济效益日趋下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商贸功能的转型,仓储需求进一步减弱,建筑的功能性同步下降。与此同时,历经岁月和风雨侵蚀,仓库建筑老、破、旧、危等问题日益显现,建筑风格也与周边传统苏式风格相去甚远。园区改造,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优化、功能品质的提升,也是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途径。在改造伊始,园区就确定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红砖瓦房群落、苏式历史建筑以及工厂车间建筑原有面貌的同时,融合叠石理水、移树建亭等苏州传统园林要素,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山水园景,也开创了工业遗址与文化景观相融合的空间构造新模式。
如今,漫步在美罗创意园中,游客可沉浸式感受潺潺流水、曼妙琴声,欣赏老树石桥、碑帖书法,还有众多工艺精湛、细节入微的古韵木雕,在方寸之间尽显东方美学。步入建筑内部,又仿佛置身于一个个新潮、时尚、国际化的世界。在澳新馆,野生的植被狂野又原始,让人感受到充满生命力的澳大利亚风情;在日本馆,小窗、障子、深檐、格栅将日式侘寂风格拉满,整个空间灵动柔和、光影层次丰富;在意大利馆,流行音乐和古典歌剧分别代表了意大利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与传统在这里碰撞、交织。
业态融合再升级
区别于传统商业综合体或产业园单一业态主导的模式,改造后的美罗创意园以文化体验为核心,串联商业消费、休闲娱乐等功能,形成了“文创+文艺+文商”的创意文化综合体。通过引入多国小众商品,设立无界美罗小奢中心、疗愈酒店、艺术长廊等,以多元文化要素融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样化,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文化消费新体验。
实际上,以产业升级、业态融合推动项目改造并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不仅仅有美罗创意园,近年来,苏州在不少城市更新项目中都实现了业态的整合提升。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不仅让建筑“新”起来,更让文化“活”起来。在保留古桥、古宅、古井、古树和古牌坊的基础上,以国际视野和现代审美活化评弹、昆曲、缂丝等传统技艺,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最终让人文经济“火”起来。无论是从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与商业地标的美罗创意园,还是历史街区更新为沉浸式文化商业区的平江路,都通过因地制宜植入新业态让历史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业态升级融合之所以成为城市更新的题眼,在于它灵活处理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利用”这两对关系,辩证统一了“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这两种价值。在空间维度上,它以“活化保护”代替了“冻结保存”;在文化维度上,它以“创造转化”代替了“复制粘贴”;在经济维度上,它构筑了“价值共生”的良性生态。一个有内容、有特色的文化街区,能够吸引人流,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催生更高的商业价值。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能反哺于建筑的维护、文化的传承与社区的营造。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保护是负担,开发是破坏”的零和博弈,实现了城市、企业和居民多主体共赢局面。
人民城市人民建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要求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衡量更新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为此,美罗创意园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意倾听附近居民的意见。针对居民顾虑的噪音、油烟等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在创意园改造完成之后第一时间为居民送上免费游园年卡,邀请大家多来园区游览。如今,创意园俨然变成附近居民楼下一个空间广、环境好、活动多的公共空间,散步、约会、逛街、遛娃、拍照等各种生活休闲娱乐需求都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创意园改造和更新的不仅仅是建筑和环境,更是社会关系和社区活力的再生。“三八节”期间,园区请“她”免费喝咖啡,吸引了不少女士成群结队而来;由意大利厨师团队现场制作20米超长比萨供观众免费品尝活动更是带动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童爱苏城”姑苏区校园爱心公益集市活动的收官之战在园区举办,师生和家长们在这里摆摊、游戏、演出……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社会文化的感受者和社会建设的享受者。活动还为大家的互动提供空间、创造契机,进一步增进信任关系、加强社会团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
做好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关键是城市发展理念之变。而其核心是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本质上是一场“回归人”的城市革命,让每一位居民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有归属感。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