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图修古籍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绪军    

  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书中记载了用薄纸修补破损书籍的方法,强调修补后的效果需达到微相入,殆无际会,即修补后的纸张需与原书页自然衔接,不易察觉修补痕迹。

  在南京图书馆五楼的古籍修复馆,我和其他13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同事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通过精细的修复技艺为古籍续命。我们的工作涉及二十多道复杂工序和专业知识,需应对古籍老化、霉变、虫蛀、磨损、撕裂等问题,确保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得以完好传承下去。

  板凳需坐十年冷

  古籍修复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然而在2007年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足百名。为尽快改变人员严重短缺现状,各单位开始抽调在职工作人员,改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08年,我主动申请调到修复组,成为修复师队伍的一员。利用平均每年1次、每次12个月的培训时间,专心学习技术,一直持续到2013年。在这期间,南京图书馆举办过三期全国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从基本的材料采购到课程设计、师资聘请都由我承担,获得了很多跟全国专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工作中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有机会向专家们请教,这比自己独自一人在单位琢磨,进步快得多。

  古籍修复的第一步,始于一盆合格的浆糊。修复使用的小麦淀粉,通常都是由我们自己手工制作。每次提取小麦淀粉的时候,也是大家最欢乐的时光。大家一起和面团,就像一家人聚在一起做饭一样,其乐融融。对于和面技术好的,能做到面光、手光、盆光,对于不太会做饭的我们,好多人是三白”——衣服白了,头发白了,脸也白了。

  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在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我加入古籍修复队伍的时候,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修复室刚从清凉山老馆区搬入大行宫新馆区,面积也从原来的60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硬件虽然得到改善,但两位资深老师即将退休,修复队伍青黄不接。我迅速把培训班学到的知识主动应用到工作实践中。首先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从安全管理到古籍交接、质量验收、修复档案、物料登记、设备管理等,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管理上有据可依。其次,狠抓修复质量,严格验收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规范,验收不合格的必须返工,整改到合格为止。再次,就是鼓励学习、共同进步。每次不管组里哪位同事外出学习,归来后都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跟同事分享,包括了解到的新材料、新工具采购渠道,新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行业新著作的阅读心得、自己的修复体会等,做到一人学习、众人获益。

  在队伍建设上,南京图书馆从2013年起,每隔两年对外公开招聘一名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加上原来的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人员,专业修复师常年维持在十多人。这支队伍逐渐形成战斗力,先后完成4项文献酸化情况调研课题,2016年获批江苏省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6年,原有的300平方米古籍修复室扩建到1000平方米,各种工具设备也得到更新,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籍修复室,每年完成二百册、一万六千余页的古籍修复任务。

  迎来黄金发展期

  2017年,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修复组迎来了自己的盛大时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正式成立,并聘请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朱振彬老师为传习所导师。南京图书馆7名青年古籍修复师拜入朱老师门下,从这一刻起,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朱老师每年2次、每次2周来馆指导古籍修复工作。每次朱老师到来,我都会组织大家集中学习,从修复方案的制定到修复原则的落实、从基础装帧的练习到疑难杂症的解决、从修复质量的验收到修复细节的处理,朱老师都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一遍遍讲解,直到完全学会。朱老师赞扬我们说:第一次验收大家修复作品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还有些许瑕疵,慢慢地发现优秀作品越来越多,肉眼可见大家的进步。

  2022年,恰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三方合作的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启动,南京图书馆独立申请了《永类钤方》修复项目,并于2023年顺利结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24年,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南京图书馆拿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独立申报,再次获得评委会专家认可,成为该项目二期资助项目。

  2024年,古籍修复行业还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南京图书馆举办了古韵芳华盛世重光:新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特别展览。该展览首次由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团队全面负责策划和筹备,一方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古籍修复技术,介绍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和江苏省古籍修复竞赛的成果;另一方面,全景展现现代化的古籍修复室,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雕版印刷、古籍装订、流沙笺制作、传拓技术等体验活动,特别受读者朋友欢迎,古籍修复界的同行,也不远千里前来观展,让我们特别感动。

  古籍修复代代传

  20254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第一批学员出师评审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经专家组评审,7位学员全部获评优秀,顺利出师。评审结束后的交流发言环节,朱振彬老师也特别有感触。他说:2017年开始接触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团队,看到了学员们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对古籍修复技术的勤学,看到每位学员的进步与成长,也看到了学员们从工作中培养的自信。他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提升自我、传承技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籍修复工作内容已经不能只限于埋首故纸堆,修复破损文物古籍,社会大众对古籍保护事业有了更高的期待。江苏传习所的工作前景,也变得更为广阔。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古籍的仿真复制、展览策划、修复技艺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等,也都成为了古籍修复组的常规工作。当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成为激发我们坚守初心、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作为一名终日与故纸为伴的古籍修复师,每当指尖抚过那些脆弱的纸页,感受历史的余温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这句话的分量。古籍,并非尘封的旧物,它是先贤思想的居所和民族精神的印记。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一页页老旧的纸张,更是一条通往过去、连接未来的文明之路。我愿以每一次精准的对位和谨慎的补缀,为把古籍典藏一代代传承下去贡献绵薄的力量。

(作者系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江苏工匠、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