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居沭水之阳,扼南北,控西东。曾经的沭阳,是“江苏第一贫困县”,而今成为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美丽经济”在这里炫然绽放。今年8月底,我们跟随省政协领导,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赴沭阳开展蹲点调研,试图探寻沭阳从“全省贫困县摘帽”向经济总量“全省前十”迈进的动人故事。
一块碑记录的故事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我们无法把‘贫困’两个字,从土地上搬走,从乡村里拿开。”作家陈恒礼在《苏北花开——从薄弱乡村到美丽乡村》中这样写道。
1992年,针对苏北与苏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共江苏省委提出,“一手抓经济发达地区的加速发展,一手抓经济薄弱地区的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是年3月,作为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省委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前往苏北开展扶贫工作,其中有300多人来到当时被称为“全省第一贫困县”的沭阳。
曾经的沭阳有多穷呢?调研组中曾参加扶贫工作的同志告诉我们:“邻间借水,以碗相量。”这八个字来自他当年应邀为沭阳茆圩饮灌工程纪念碑写的碑记:“茆圩乡地处沭阳西北岗岭,其董宋等八村地势高亢,水源匮乏,农田时罹旱灾,人畜常乏饮水。旱年邻间借水,以碗相量,农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
当地百姓的生活可以用“灌溉等下雨,吃水挑六里”来形容,“虽经多年治理,因财力所限,力不能及,致该处为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
时任茆圩乡工作组组长郑步友在调研了解情况后,连夜赶回南京向省里请示。很快,他的请求得到批准:突击修建茆圩饮灌工程。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到茆圩现场会办,决定投资280万元修建“茆圩饮灌工程”。在多方支持下,沭阳举全县之力推进。茆圩饮灌工程于1992年底正式建成,一时“绿水上岗,浇灌千顷良田;清泉进村,滋润万家农户”,8个村2万亩土地灌溉用水和1.4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在现今的茆圩村思源法治公园,我们看到茆圩饮灌工程纪念碑的正面刻着“治穷致富奔小康”红色大字。这个纪念碑就是当时饮灌工程结束以后,村民自发捐款筹建的。村民们都说:“多少年没解决的问题,现在解决了,感谢共产党!”
一批又一批人的耕耘付出,把沭阳带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今天的沭阳以“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25位、经济总量“全省前十”的成绩,交出了一张出色的答卷。
一朵花开启的篇章
“家人们,喜欢的抓紧抢购……”在艺森园盆景直播基地,主播正在直播间带货销售。在这里,通过直播销售沭阳盆景等花木已经成为常态。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动下,花木产业快速迭代升级,通过县镇村引导扶持,一批乡土大师建设了“产、学、研、销”一体化的乡土大师直播基地,从“卖盆景”向“卖风景”“卖附加值”转变,实现了三个升级。
艺森园花木基地的负责人胡道中,出生于花木之乡新河镇,从小就跟着父亲在苗圃里转悠,深耕盆景行业后,搭上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赶上了花木产业迅速发展的“红利”。现在,他拥有千余亩的花木基地,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是沭阳县单体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剪扎手法最成熟的“沭派”盆景基地。如今,路边随处可见的花卉苗木基地,在插上网络的“翅膀”后,更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摇钱树”。
发展的喜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花木片区的村干部就和我们讲述了一段“花木垃圾战”的故事。花木废弃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大多由枯枝废苗和泥土组成,还混杂着废旧塑料花盆和快递包装物,处理环节复杂。这一末端环节如果不能打通,将影响花木产业健康发展。由此,沭阳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力度建设园林绿化垃圾和混合型花木垃圾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利用和源头减量。
我们在走访中也深切地感受到,受到电商低价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花木产业步入“瓶颈期”。为促进盆景销售,周圈村专门设立盆景直播集市,当地电商主播集中在这里直播,将盆景销售到全国各地。当地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沭阳花木产业发展要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品种,真正让每一株花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在沭阳,花木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创新基因的载体、诚信文化的符号、乡村振兴的火种。这座“花木之乡”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一朵花”背后的时代答卷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一群人书写的奋斗
我们到达沭阳华东花木大世界时,省委驻沭阳乡村振兴工作队3位年轻的队员正在田里忙碌,他们为了发展药用菊花产业,先后10余次赴盐城、亳州、南京等产地调研学习,请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沭阳量身定制了新品种“沭阳1号”“沭阳2号”,探索实施种苗繁育、“甘菊+小麦”复合种植,创出“虞美人·花田菊”绿色生态品牌,为当地产业发展播撒深远影响。
每亩菊花可以收多少,每公斤卖多少钱,除去农本人工,可以增收多少,这群操着外乡口音的年轻人,站在菊花田里像个地道的老农,和我们细细碎碎地算着这笔账。这一刻,我们深深地觉得,他们就是沭阳人,或许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定位——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农人。
在沭阳高速路口,我们和这个全省第一大县打的第一个“照面”,就是“全县工业经济纳税五十强”的巨幅牌子。沭阳就这样把自己求变求新求发展的心思,坦坦荡荡又迫不及待地展示给每一位沭阳的来客。
用什么来求发展?在沭阳工人文化宫,两面写满历年劳动模范姓名的墙,成为这个城市崇尚“劳动最光荣”最生动直接的注释。走进沭阳的老城区,摆地摊卖衣服的大姐热情地向我们这些远方来客推荐具有沭阳特色的炒鸡蛋,8元一份的套餐让我们满足而归。每个人都在向阳而生,这是发展中的沭阳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到达周圈村时临近中午,党群服务中心陆陆续续有村民进来休息,看得出大家对于来这里休息习以为常。我们坐了一会,遇上了来村里一起参与卫生打扫的新河镇党委委员、宣传科科长姜芳芳。虽不知道我们是谁,姜科长马上履行起自己的职能,为我们全方位宣传了新河镇的发展,看得出来,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熟稔,而这背后,更多是对工作的热爱。
沭阳之行虽短暂,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极其深刻。沭阳的发展是江苏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正如《茆圩饮灌工程纪念碑碑记》中所记:“穷根拔除,百姓额手称庆;饮水思源,人民倍感党恩。重整山河,全赖愚公精神;脱贫致富,尚需自强自立。”我们感动于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而在未来征程上,必将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乡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写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答卷。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文化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