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1893-1985),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江苏第一位女副省长、世界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她历经家变、抗战、内乱而矢志不渝,作为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她以“厚生”为训,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在三尺讲台与社会活动中倾注心血,推动了中国女性教育现代化进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璀璨篇章。邓颖超称赞她“桃李满天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赞誉她“智慧女神”;董必武感叹“像这样精干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勤学笃行夯实学术根基
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1893年1月26日,诞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吴守训出身书香门第,曾任候补知县,母亲朱诗阁系杭州大家闺秀,家风严谨,幼年的吴贻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1909年,16岁的吴贻芳遭遇家族巨变:父亲因公款亏空蒙冤投江,随后哥哥、母亲、姐姐先后去世,接连失去四位至亲,这场悲剧成为吴贻芳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在姨父陈叔通(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引导下,她以坚韧意志重拾学业,立下“教育救国”之志。
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彼时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几近空白,课堂上的她是知识的汲取者,她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勇敢走在女性教育的最前沿。
1921年,她远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1928年,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即给金陵女子大学发出“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的电报。留美期间,她目睹西方女性在学术领域的活跃身影,愈发坚信教育对中国女性解放的关键作用。吴贻芳以坚韧意志先后求学于金陵女子大学与美国密执安大学,其治学之路,既是知识的求索,更是民族责任与女性解放的实践。这种贯穿始终的勤学笃行精神,为她日后开创中国女性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有大我彰显时代担当
1928年,远在美国的吴贻芳接到来自母校的聘书,年仅35岁的吴贻芳出任中国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她在《就职致辞》中说道:“金陵女大开办的目的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她保证,“为发展金陵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尽最大的努力”。她将《尚书》中“厚生”的本义创造性转化为独特的教育哲学——通过培养健全人格与服务精神,使每个生命都能实现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奉献。“厚生”二字,自此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面对“女子读书无用”的社会偏见,吴贻芳以三项开创性举措推动革新:一是革新课程体系,形成以社会学系和家政系为代表的特色学科体系,开设心理学等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二是打破传统桎梏,废除不合时宜的校规,倡导人格独立与行动自由,从而推动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三是践行教育使命,通过“服务团”“乡村调查”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走出“象牙塔”,在服务社会中锤炼责任担当,重塑社会对女子教育的认知。
1937年日军侵华,金陵女子大学被迫西迁。吴贻芳带领师生迁校当天就遭遇日军7次轰炸,她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悲愤地说:“每一次听警报,这只船就靠到停在江中的英国军舰旁。我目睹英帝国主义的船舰在我国江河畅行无阻,而其军舰竟成了我们躲避日军的庇护所……江岸上成百上千无法上船的中国人处于毫无保障的境地,人丛中还堆着许多箱弹药,随时都可能遭日机轰炸。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作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吴贻芳将“厚生”理念升华为一种深切的民族担当。那份目睹同胞受难却须借他国军舰庇护的悲愤,正是她教育救国初心中最沉痛的注脚。她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完美诠释了心有大我的教育家精神。
乐教爱生守护育人初心
1938年初,吴贻芳毅然决定将金陵女子大学全体师生迁往成都办学。她四处奔走,历尽艰辛,最终借得华西协合大学校舍作为临时校舍。同年3月,她与邓颖超、何香凝等共同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抚育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儿童。这一善举正是“厚生”精神在烽火岁月的最佳诠释——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以教育滋养生命,以行动服务社会。
在艰苦的流亡办学期间,成都遭受日军百余次轰炸,她守护教育火种,始终坚守教育阵地。正如她的学生回忆:“防空洞顶的泥土簌簌落下,而讲台上的粉笔仍在摇晃的黑板上书写。”晨操、远足、集体劳动等“厚生”教育中的体魄训练,成为支撑师生共渡难关的重要力量。
她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时,坚持强化国学根本,开设《诗经研读》《敦煌艺术》等课程;要求毕业生既能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又会用文言文撰写序言。这种“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使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刘恩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联合国文件管理专家喻娴才等绽放在社会各界的“999朵玫瑰”。作家冰心曾说:“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
1951年院校调整后,金陵女子大学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被任命为副院长。在女子教育价值备受争议的时期,她始终以深刻的教育家视野,坚定捍卫女性教育的独特价值。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府副省长期间,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1985年吴贻芳离世后,金陵女子大学校友会发起设立“吴贻芳基金”,正是对她乐教爱生教育精神的最好传承。
从密执安大学的实验室到祖国的乡野,从生物实验室的显微镜到课堂上的粉笔灰,吴贻芳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大先生”。她教会一代中国女性:真正的独立不是遗世独立,而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实现自我价值;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服务他人中成就生命的高度。她以春风化雨的人格感召和“厚生”教育的永恒火种,擦亮了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底色。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