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数智技术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赋能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构建数智化宣传矩阵,增强主流价值传播效能
南京林业大学精准把握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守正创新构建数智化宣传矩阵,有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开展。
打造“思政播报室”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南京林业大学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实践中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打造了“思政播报室”品牌,通过官微公众号、腾讯视频、B站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构建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传播矩阵。“思政播报室”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理论宣传为手段、价值引领为目标,聚焦青年学子的认知特点与表达习惯,创新打造“理论+故事”“经典+热点”的多元宣讲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内容转化为优质网络宣讲视频作品,成为学校理论宣讲的品牌阵地。
搭建“南林智慧学工”系统,强化宣传教育精准度。针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与宣传教育实效性要求的日益提升,南京林业大学创新构建“南林智慧学工”系统。该系统集学生画像、心理测评、思政教育、“一站式”社区服务、创新创业、反电诈预警等功能于一体,打破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间信息壁垒,并聚焦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学业帮扶、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指导等针对性教育内容。系统构建覆盖移动端、PC端的动态宣传矩阵,实现反诈宣传实时精准推送。利用AI算法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全程跟踪识别受诈高危风险并触发主动干预机制,为宣传教育提供精准数智支撑。
构建智能化网络监测体系,提升风险防控敏锐度。南京林业大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网络监测体系,主动抢占互联网阵地。学校采用“大数据预警+人工监测”工作方式,不断加强涉校舆情风险信息监测的精确度与时效性,提高舆情处置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采用MSS安全托管模式,实现对校园网7×24小时无间断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和拦截多种网络攻击。校园出口双机主备防火墙,40G大流量防护吞吐,搭载威胁情报库,精准拦截网络攻击。学校数据中心采用WAF、防火墙、IPS协同防护,为学校宣传工作提供了网络安全保障。
打造数智化育人平台,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成效
南京林业大学坚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的数字赋能,打造“水杉数字一体化教学云平台”,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优质的数智平台支撑。
打造教学专属智能体,提升教师教育引导能力。“水杉数字一体化教学云平台”与DeepSeek等多款大模型协同工作,专门设有“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步提供涵盖“AI教案”“AI出题”“AI批阅”“学情分析”等35项工具集,助力教师打造教学专属智能体。“课程思政资源库”整合了示范课程、师资培训、课程思政评审等多项功能,为教师通过课程精准实现价值引领搭建了便捷平台。教师借助“AI教案”功能,可通过智能备课一键生成融入家国情怀等主流价值元素的个性化教案课件。“AI出题”功能支持题库嵌入主流价值典型案例。“AI批阅”功能实现智能识别作业中价值认知偏差,辅助教师针对性引导。“学情分析”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深度挖掘,全面提升思想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数智化学习生态,助力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水杉数字一体化教学云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赋能作用,推动主流价值的浸润式融入和实践养成。平台提供24小时全天候智能问答服务,在答疑互动中融入主流价值元素。“智能视频理解功能”精准提炼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同步关联科学家精神等主流价值元素。“人工智能能力画像”系统精准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认知发展特点,在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与资源推荐时,结合学生思想动态融入理想信念等价值要素。“问题图谱模块”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等真实场景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思考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和自身社会责任。
建设数智化文化阵地,提升文化内涵浸润实效
南京林业大学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数智博物馆,推动形成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特性的文化育人“数字生命体”。
搭建全景“云展厅”,打造沉浸式文化殿堂。学校运用全景摄影技术,打造集智能导览、深度探索、VR深度沉浸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史馆与树木标本馆全景“云展厅”,在物理结构搭建、展柜陈设设计、展品细节呈现以及光影氛围营造等方面,均实现与实体展馆高度一致的还原效果。智能导览模式下,系统预设多条参观路线,观众无需手动操作即可沉浸式了解展品背后的校史故事和树木学知识。深度探索模式下,观众可自由调节视角和方向,身临其境般细观校史馆中珍贵文献上的字迹,端详树木标本馆内标本的整体样貌。VR深度沉浸模式下,配合与场景氛围高度适配的环境音效,观众无论是仰望场馆顶部结构,或是环顾四周林立展柜,都能获得宛如置身真实展厅的体验。
筑造数字“方舟”,守护文化瑰宝记忆。学校针对传统博物馆受限于空间规模与展览时效性的局限,运用“云展厅”技术筑造数字“方舟”,成功对“梁希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与“郑万钧诞辰120周年纪念展”进行数字化抢救性保存。在数字“方舟”赋能下,梁希、郑万钧两位先生的手稿原件、常用物品、历史影像及卓越成就背后的深厚学术与历史底蕴,均得以完整且高保真地存储于云端。观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随时重返特展现场查询展品详情。数字“方舟”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让珍贵的文化记忆成为永续传承的文化瑰宝和育人资源。
开发虚拟动物标本馆,展陈馆藏灵动标本。南京林业大学正着力推进虚拟动物标本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唤醒沉睡的馆藏资源,帮助其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鸟类、兽类、昆虫等各类标本被精准转化为立体数字模型,观众可在虚拟展馆中实现无死角观察,清晰欣赏标本最真实的形态特征,其清晰度与传统实体空间展陈效果相媲美。当观众点击数字化动物标本时,AI数字讲解员能够生动讲述物种特征、生活习性、及保护意义等内容,细致解答各种常见问题,并智能关联介绍生态系统中其他相关物种知识,极大提升了知识传播与文化学习的效能。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思政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