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连云港市云台山景区在打造“青山之声”理论宣讲品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将理论宣讲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不断提升“理论+”硬核传播的说服力,通过创新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文化+”赋能传播的感染力,走出了一条地方文化赋能特色宣讲的新路径。
注重人才作用发挥,抓好差异化宣讲
宣讲队伍建设是理论宣讲提质增效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专业引领、群众参与、特色挖掘”,发挥各类宣讲人才的特色优势,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文化知识广博、职业道德良好的宣讲队伍,是提升基层理论宣讲战斗力、打造特色宣讲品牌的根本保障。云台山景区重点建设三支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不断增强差异化宣讲服务能力。
加强理论宣传,用好专家宣讲队伍。对接驻连高校、市委党校、市革命纪念馆及社科机构等专业力量,组建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校专业教师、社科理论专家为主体的专家宣讲队伍,定期开展集中宣讲,系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依托“苍梧英才”培训计划,从云台山景区基层干部、教师、乡村振兴专员、国企职工、创业青年等群体中选拔培养30余名优秀宣讲员,邀请省市专家辅导授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全面提升宣讲队伍的专业水平。
深入基层群众,建强草根宣讲队伍。聚焦群众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精心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牢、表达能力强的致富能手、草根名嘴、模范典型、文艺人才等基层骨干,创新“书记讲党课、干部讲政策、典型讲经验、百姓讲变化”四讲模式,发挥“土专家”的实践经验、“田秀才”的技术专长、“新乡贤”的威望影响、“新青年”的创新思维等群体优势,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生活温度,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立足本土文化,培优特色宣讲队伍。立足景区特色,深挖文旅、乡土、直播、非遗等人才资源,组建“行者”理论宣讲团。依托“义僧亭”“花果山书院”等红色文旅资源,打造专业讲解员宣讲队伍,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组织自媒体人才精心制作微宣讲短视频,“民宿掠影”“文脉藏仙山”“大花果山十二韵”等系列广受欢迎;开展“名师带徒”计划,创新“理论+技艺”双传承方式,壮大传承队伍,推动非遗传承人成为宣讲生力军。截至目前,景区“行者”理论宣讲团已发展至70余人,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30余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
狠抓阵地特色彰显,力求最大化效果
宣讲阵地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群众思想共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阵地的打造必须坚持“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的工作导向,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到贴近群众生活场景、贴近基层工作实际、贴近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基层理论宣讲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影响力。
巩固传统阵地,夯实宣讲基础。依托军民大礼堂、乡村大舞台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构建“头雁讲堂”讲治理、“道德讲堂”讲风尚、“微宣讲课堂”讲政策的立体化宣讲格局。在军民大礼堂,“头雁讲堂”每月开讲基层治理新实践;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以身边榜样传递文明新风;在乡村大舞台,“微宣讲课堂”用方言土语解读惠民政策。“理论+故事”“政策+案例”的鲜活形式,让理论宣讲既“接地气”又“有温度”。
拓展特色阵地,激发宣讲活力。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廉洁教育基地及林下产品非遗工坊等特色阵地,构建“一核多点、全域联动”的宣讲阵地网络。创新“理论宣讲+实景体验+文化传承”三位一体阵地运作模式,以“场景化、沉浸式、可触达”为理念,将西游文化长廊打造为理论窗口,非遗基地升级为体验课堂,林下工坊拓展为实境课堂。通过阵地功能叠加、文化资源活化、宣讲场景再造,实现理论传播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
用活网络阵地,拓展宣讲空间。创新推出“宣讲+网络”新形式,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矩阵,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理论传播体系。发挥花果山、渔湾直播团队优势,组建专班,收集素材、撰写讲稿、拍摄制作具有景区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微视频,将《万亩林海里的生态故事》《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之路》《母亲河畔的巾帼丰碑》等多部原创作品送达群众“指尖”,让宣讲插上“云端翅膀”,实现“随时随地学理论”的便捷体验。
推动宣讲模式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
创新是推动理论宣讲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宣讲方式和表达形式的创新,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不仅能使理论宣讲呈现出更加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崭新样态,更能实现理论宣讲从单一说教向多元互动、从“要我听”向“我要听”、从机械传播向情感联结的“三个转变”,从而显著增强宣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开展“宣讲+文艺展演”群众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展演寓教于乐的优势,积极探索“宣讲+文艺”新形式,通过情景话剧、戏曲、三句半、相声、苏北大鼓等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真正把理论政策“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组织基层文艺骨干创作《爷爷的考题》《书香云台》等一批文艺作品,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奋进力量,让群众爱看、爱听、爱学、爱参与,实现理论宣讲文艺化传播。
创新“宣讲+非遗传承”实境教学。依托南云台林场非遗工坊、龙小在·七彩田园、花果山和渔湾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精心研发非遗民俗展示、活字印刷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以及采茶制茶实践等系列特色课程,打造“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非遗实境课堂,以“理论讲解+实物展览+互动体验”的立体化形式,让群众在观赏非遗表演中感悟工匠精神,在体验活字印刷中领会文化传承,在制茶技艺的传承中理解乡村振兴,实现理论宣讲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
深化“宣讲+文化弘扬”体验模式。用好花果山游客中心小剧场、西游书场等特色宣讲阵地,组建专业表演团队,将理论宣讲与西游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大圣归来》《取经路上话振兴》等一批原创作品,先后以评书、快板、相声、行进式演绎等形式开展特色宣讲活动200余场次,沉浸式的宣讲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使理论宣讲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系连云港市云台山景区管委会党群部部长)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