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走式”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胡 俊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辅相成、互促共进。近年来,常州市创新打造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常州经济开发区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本土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探索协同机制,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构建可体验、可创作、可传播的沉浸式育人新模式,有效激发了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与实践效能。

  聚焦“行走到哪里”,构建全域思政版图

  常州经济开发区拥有千年运河文脉、百年工业遗存、秀美生态湿地等46处,是开展实践育人的优质资源。在行走的思政课课程设计上,立足本土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鲜活的社会实践,系统构建场景浸润+产业联动+文化传承特色思政教育。一是深耕运河文脉育情。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沿岸有常州经济开发区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工业遗存。依托戚墅堰牌楼巷、万安桥等运河古迹,与运河公园、秋白书苑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研学场景,组织学生对运河古迹的研究和探索,开展老街档案研究性学习。戚墅堰实验小学学生通过测绘巷弄、拍摄雕花门楣、利用AR技术复原漕运场景,创作《牌楼巷手账》,在触摸历史肌理中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乡愁记忆。二是活化工业遗产铸魂。依托戚机厂、戚电厂、大明厂等百年工业遗存,建成火车文化园、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等基地,组织全区青少年深入戚机车厂、大明厂等工业文脉开展研学活动。走进今创集团智能化车间、蓝豹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等辖区内工业企业,通过参观自动化精准作业、氢能源机车生产线、拆解车模探究机械原理、聆听劳模工匠故事,探索工业制造奥秘,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兴趣,在实践中感受工业的魅力与科技的力量。三是融合生态人文养德。开发丁塘河湿地公园、宋剑湖湿地公园、花溪公园等生态课堂,常州经济开发区小学组织学生以落叶、麻绳、回收材料制作湿地手账,通过手绘四季生态、记录生物多样性、设计好玩的环保机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象化、可感化。深入挖掘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以及阳湖拳、小儿推拿等历史人文资源和掐丝珐琅、横山桥百叶等非遗资源,将其融入研学实践。精心策划30余条中小学文化体验路线,引导青少年在全区老字号的探访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聚焦“行走教什么”,打造多维育人场景

  常州经济开发区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设计多元化、互动式、创作型的实践载体,着力构建沉浸体验+互动探究+成果转化的育人链条,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一是分层设计主题路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针对性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小学阶段侧重非遗体验与生态感知,如参与横山桥百叶制作、遥观鹞灯非遗工坊、湿地自然观察,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亲手体验中传承,让生态理念在自然观察中萌芽。中学阶段聚焦工业探秘与科技启蒙,深入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博瑞电力、雷利电机等科创企业,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激发科学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高中阶段则引导围绕乡村振兴、智能制造等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在调研中提升思辨能力,在创新中树立报国志向。通过构建感知探究创新的渐进式培养体系,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在行走中获得最适合的成长体验。二是创新教学形式载体。突破单一参观模式,强化学生深度参与和创意表达。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操作,组织学生亲手组装火车模型、搭建电力系统模型、绘制创意主题T恤,以动手实践沉浸式体验工业魅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载体进行创作,在潞城书院研学中,学生通过创作暗藏立体机关、长达2米的手账长卷,梳理书院600年变迁,考据建筑规制蕴含的文化密码。活用数字技术赋能课程形式,利用AR技术让戚墅堰老街理发店的旧推子、麻糕店的热气起来,扫码即可观看虚拟历史场景。三是构建云端资源矩阵。依托大美经开我来夸短视频征集活动,广泛组织全区学生围绕家乡的历史底蕴、生态风貌、产业创新与文化魅力等主题,创作并提交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生活Vlog等多样化短视频作品,目前活动已征集作品超过500部。通过汇聚学生优秀研学成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互动,有效延展了行走的思政课的广度与深度。设计童游经开新媒体直播活动,精心设计贯穿工业遗址、文化地标新农村与湿地公园的童游路线,通过实地探访+直播导览的形式,实现云端视听+线下体验双向联动。

  聚焦“行走如何保障”,筑牢长效制度根基

  行走的思政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和多元主体协同。常州经济开发区着力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校企社协同的工作格局,突破资源整合碎片化、保障不足等制约。一是多部门联动共建。成立由开发区教育文体旅局、总工会、团委等多部门组成的思政教育共同体,统筹开放工业遗址、文化场馆、生态公园等实践基地30多处,配套完善讲解服务、研学路线、体验项目等功能,为沉浸式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元阵地保障。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实施头雁振飞行动,通过书记校长讲党课、党员志愿服务等载体,积极构建党团队衔接、家校社联动贯通链,实现党建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二是专业化师资培育。系统选聘劳模、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组建理论讲师+技能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元化导师库。国家级技能大师张忠结合精密零件加工作品、深度解析工匠精神时代内涵;工业遗址讲解员以民族工业老物件为载体,讲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百叶制作,让传统工艺成为思政教育活教材。强化思政课教师主力军建设,创新推广议题式、学思践悟式、学科实践式等教学模式,并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历史名人寻访、校企社研学等主题实践活动,以榜样力量浸润学生心灵。三是完善长效保障。设立经开宣传大使”“文化传承人”“科创小达人等荣誉,推荐优秀学生到央视舞台展演,激励学生参与热情。立足常州经济开发区智造名城发展定位,以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引领,开发工业旅游研学课程,深化馆校融合课程建设,形成馆校融合特色育人模式。目前,常州经济开发区创有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省级1所、市级4所,在研思政教育省、市级课题各2项,市区级前瞻性与品格提升项目33项,系统推动了行走的思政课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常州经济开发区行走的思政课以本土资源为基、以创新表达为翼、以协同共育为核,让思政教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起来,在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中起来,为多样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新时代拓展了大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作者系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