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薪火传新韵

——对话紫砂大师徐秀棠、史小明师徒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本刊记者    

  编者按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荣誉。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皇家艺术博物馆等收藏,著有《中国紫砂》《徐秀棠说紫砂》等。

  史小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宜兴紫砂九隽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多件紫砂作品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并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收藏。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历经数百年沉淀,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承载东方美学与文化基因的艺术珍品。在这片孕育紫砂的沃土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这对师徒,用数十年光阴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篇章。抟泥成器,范土成窑。本期《讲述》,我们来到黄龙山下,在古色古香的龙窑旁、温润的陶泥间,聆听这对师徒的紫砂情缘。

  缘起:一抔五色土,两代匠人心

  记者:徐老,您与紫砂结缘已有数十年,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将紫砂艺术作为毕生事业?在您看来,紫砂最独特的魅力在哪里?

  徐秀棠:我出身于宜兴的紫砂陶艺世家,我的太爷爷、爷爷、父母都是从事紫砂相关的行业,可以说我是从娘肚子里开始吃紫砂饭的。1954年初中毕业后,师从紫砂陶刻名家、紫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先生学习,后随师父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拜师的时候,老先生随手拿起一个茶杯,远远给我看上一眼,要求在纸上画出来,大小分毫不差才算过关。我的哥哥徐汉棠拜入另一位大师顾景舟老先生门下时,考题是做一副矩车(一种紫砂陶艺工具),做成了,师傅才认可。这种对基本功的极致要求,是那个时代学徒的普遍经历。

  入门之后,我对陶塑非常感兴趣。一次,我用紫砂泥为师父捏了一尊半身像,看到的人都说像,师父也非常喜欢。没想到,正是这尊塑像,成为改变我命运的第一个契机。1958年,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举办民间雕塑研究班,宜兴紫砂工艺厂分到一个名额。领导立刻想起我做过的这尊半身像。就这样,我幸运地获得参加这次研究班的机会。班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师,我在班上年纪最小,有了一个难得的博采众长的机会。为期两个月的研究班结业后,我又被送到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工作室,跟随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景祜学习。1959年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雕塑创作时,我又系统地接触了西方学院派的雕塑技法。这两段经历让我跳出了传统紫砂的范畴,对造型、空间和艺术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决心将紫砂艺术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紫砂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材质。通过紫砂,我们不仅能创作出实用的茶具,还能表达艺术理念和文化思考。紫砂泥料能够模仿各种材质,同时保持独特的质感。更重要的是,紫砂器皿通过与人的互动,能够产生独特的情感连接,让它越用越显温润,体现出这种的生命力。

  记者:史老师,您当初为何选择拜徐老为师?第一次见到徐老和他的作品时,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瞬间?

  史小明: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学艺。当时师父已经是宜兴紫砂界的标杆人物,不仅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创新思维,令人仰慕。他所在的雕塑车间是全厂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作品、创作氛围,包括收入都令人羡慕。进厂才六天,我就有机会转到师父门下,这让我兴奋不已。

  入门之后,我深深地被师父作品的气势和神韵所震撼。他的紫砂雕塑作品,很少采用传统的造型,更多是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他将中国绘画、书法融入紫砂创作中,作品既有传统根基,又具有现代审美,这让我看到了紫砂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除了专业上的引领,师父在生活上也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时我们学徒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6元,师父有时候会偷偷塞给我50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到现在我都深深记着这份温暖。

  求索:守正出奇匠,塑器展新篇

  记者:徐老,您的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风格,比如您的代表作《坐八怪》《十八罗汉》《灵豹壶》等,创作时您是如何平衡传统紫砂技艺与创新表达的?

  徐秀棠:我认为传统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对立。以《十八罗汉》为例,作品采用了传统制作技法,但在整体处理上,我突破了固有的限制,抛弃了习惯上18个人物分别展示,而是用一个假山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还有就是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内心世界,融入了更多的雕塑语言。

   

  我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传统跟着时代走的理念。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需求,紫砂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深耕传统基础上的升华。例如,我在创作《四大金刚》时,就尝试将紫砂技艺与现代雕塑语言相结合,跳出了以往寺庙雕塑风调雨顺的内容,结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重点表现了拉、压、举、推四个用力的动作,注重线条的刻画和运用,使作品既保持紫砂的材质美,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

  记者:史老师,在跟随徐老学习的过程中,哪项技艺或创作理念让您受益最深?您的作品在传承基础上,又融入了哪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史小明:师父传统跟着时代走的创作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传承不守旧,师古不泥古。技法容易学,关键是创作理念。他很反对我们跟在他背后亦步亦趋,总是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进一步探索以塑入壶的创作路径,将雕塑语言与紫砂壶器相结合,形成了塑器的风格。

  我的皮包壶系列作品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紫砂材质适合仿真,不管是木头、石头,还是竹子、金属,都能做得惟妙惟肖。我选择的是皮革,师父早在1986年前后就创作过类似题材的作品,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发展,用紫砂泥模仿皮的质感和纹理,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塑入壶,在紫砂壶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强调了作品的形式美。这是风尘与岁月之和,是五色土的色泽之和,是泥性与灵性之和,是紫砂与皮革在质地、肌理、皱褶、光泽甚至气息上的融合。我希望观赏者由此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丰富紫砂壶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同时,又可以展示作品独特的境界、独有的心语、独创的内涵。

  此外,我还创作了茶缘系列,将陆羽、卢仝等茶文化名人的形象作为壶钮,将茶文化与紫砂艺术有机结合,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我在创作中也会考虑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作品更贴近当代人生活,以期让古老的紫砂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师徒二人是否有过合作创作的经历?合作中难免有想法碰撞,二位是如何让作品呈现出最佳效果的?

  史小明:在三十多年的师徒相处中,我和师父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到现在我做的壶也经常会请师父给我装饰。但更多时候,我们的合作不是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而是体现在艺术理念的交流和碰撞上。师父有着博大的胸怀,总是鼓励徒弟勇于尝试和创新。当我提出新的创作想法时,他会以更高的艺术站位给予指导,比如如何让线条更具张力,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这种师徒间的互动和启发,比实际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更有价值。

  徐秀棠:小明很有想法,这是好事。我常对他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角色是帮他把握大方向,守住紫砂的,至于具体怎么走,要靠他自己去探索。这种思想的碰撞,对我们师徒二人都是促进。

  传承:九隽聚星火,使命续华章

  记者:当下紫砂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徐老您认为年轻一代紫砂从业者最需要补足哪些能力?您和史老师在培养后辈上,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徐秀棠:年轻一代紫砂从业者有着比我们当年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学习机会,但也面临新的挑战。我认为,他们最需要补足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基本功。现在有些年轻人急于求成,忽视了基本功的锤炼,这不利于长远发展。

  紫砂艺术不仅仅是手艺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年轻从业者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学习,提升综合修养。我的师父任淦庭不仅是陶刻大家,也是书画大家,他的陶刻融入了书法、诗词、画意,浸润着传统文化的美感。顾景舟大师当年在东坡书院跟着教育家吕梅笙开小灶读了三年古文,为他的紫砂艺术创作生涯奠定了人文基础。我在宜兴紫砂厂当学徒时,顾老多次建议我们背诵唐诗宋词,读《古文观止》《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我带徒弟,一直强调让他们多读书,这是受到了顾老的影响。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有灵魂和深度,而不仅仅是形式的模仿。

  史小明:在紫砂技艺的传承上,师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撰写了《中国紫砂》《紫砂工艺》《宜兴紫砂工艺(图述本)》等多部专著,系统整理毕生所学,惠泽后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一直非常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带徒授艺近30人,更重视学生的德艺双修。

  2017年,我召集其他八位志同道合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组建了紫砂九隽这一艺术群体。我们打破了传统门户之见,融汇各人所长,以新时代紫砂文化拓展者的角色共同推动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多次展览和活动,作品类型涵盖紫砂光素器、方器、筋囊器、塑器以及紫砂雕塑和现代陶艺等,丰富了紫砂文化的内涵。此外,还推出了九隽讲堂等公益活动,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分享紫砂艺术的魅力。

  记者:史老师,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您在推广紫砂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紫砂艺术方面,做过哪些尝试?

  史小明:在推广紫砂文化方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紫砂九隽平台,组织或参与展览,将当代紫砂艺术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刚刚国庆节前,陶都风——中国宜兴紫砂莫斯科展作为中俄文化年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莫斯科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开展,这是以国家文化名片的规格推动紫砂艺术集体出海,博物馆也永久设立中国紫砂专厅。二是以紫砂产业带动共同富裕。我策划了首届宜兴紫砂全手工竞技大会,近120名中青年同台竞技,既展示了大家的技艺,又拉入紫砂头部直播企业,进一步为参赛者的作品销售牵线搭桥。紫砂九隽的成员也在不断培育乡土人才,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适配的产业生态。三是关注行业健康发展。我多次呼吁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希望推动市场回归理性。

  记者:徐老,您对史小明以及更多年轻从业者,有怎样的期许?

  徐秀棠:我希望小明他们能够继续深化对传统紫砂艺术的研究,同时保持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小明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艺术才华和组织能力,我希望他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对于更年轻的从业者,我希望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学习,不要被短期利益所迷惑。紫砂艺术是一门需要耐心打磨的艺术,只有真正热爱它、理解它,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也希望他们能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紫砂艺术的繁荣发展。

  史小明:对于未来,我有几方面的规划。在个人创作上,我将继续深化塑器的探索,强化紫砂艺术的时代语言。在文化传播上,将继续通过紫砂九隽等平台,举办高质量展览和公益活动。在行业建设上,将持续关注紫砂行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并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紫砂人才。

   责任编辑:金浩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