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之责践发展之行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 青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教材,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理论工作者,肩负着阐释思想、服务实践的重要使命,需以系统化学习把握核心要义、以精准化传播凝聚思想共识、以实践性赋能助推改革发展,切实将《文选》蕴含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把握《文选》核心要义

  理论学习是理论工作者的基本功,唯有准确、系统、深入把握《文选》精髓,才能为后续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全面系统学,构建清晰理论框架。用好个人自学、组织领学、集体研学等多种方式,制订学习计划,沉下心来,集中精力,逐篇阅读《文选》收录的74篇著作。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将《文选》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等著作贯通起来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聚焦核心要义学,把握根本立场方法。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思维,锚定《文选》中贯通全篇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把握三大核心:一是根本保证,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经济工作的政治方向;二是根本立场,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三是首要任务,即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求,确保学习目标不跑偏。

  结合实践问题学,推动理论落地见效。反对坐而论道的空泛学习,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围绕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打通产业转型的堵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向高水平迈进等,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把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对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发表理论文章、形成调研报告等方式,将《文选》中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举措,切实落实四个着力要求,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具体行动。

  加强宣传阐释引导,营造高质量发展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理论工作者须当好《文选》的宣传员解读者,通过体系化研究、分众化宣讲、全方位推广,让习近平经济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推出高质量理论成果。发挥理论研究专长,联合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新型智库等力量,围绕《文选》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展深层次理论攻关。聚焦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人文经济学”“共同富裕”“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协同等关键主题,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城市定位等发展实际,形成有深度、能落地的研究成果。同时,争取在权威阵地集中刊发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讲,增强理论传播实效。针对不同受众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宣讲方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联合当地理论宣讲品牌,组建行业特色宣讲团,深入机关、院所、校园、两企三新组织及社区、农村,开展订单式宣讲。例如,面向企业职工侧重解读产业扶持政策,面向高校学生聚焦青年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使命,面向社区居民重点阐释民生保障举措,通过互动问答、案例分析等形式,让理论宣讲从我讲你听变为共学共进,推动相关主题宣讲覆盖各类人群,确保思想传递精准直达。

  创新全方位融媒体推广,扩大理论覆盖范围。顺应媒体融合趋势,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解读政策、讲好实践故事。联合全媒体平台,制作融媒产品,借助AR演播室、AI主播等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频、漫画、知识图谱等形式;深入挖掘地方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活案例,如南京的软件谷、苏州的工业园区、常州的智能制造等,推出系列报道、专家点评、百姓访谈,力争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与春风化雨的传播效果,凝聚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实干担当主动作为,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理论工作者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还是实践的推动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工具,为波澜壮阔的地方实践提供深层逻辑依据与前瞻分析研判。经济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刻领会并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将其作为望远镜显微镜,洞察发展规律、剖析现实问题、指引前行方向,立足地方发展实际,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理论驱动的强劲动力。

  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理论工作者应以此为根本遵循,深入研究如何把江苏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比如,总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头雁效应,分析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理论模型与政策工具箱。围绕全省产业强链行动计划,提炼出适用于不同能级城市的产业升级范式,为全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解析扩大内需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理论工作者可聚焦江苏强大内需市场的打造,研究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优化如何协同。例如,剖析苏超赛事”“无锡惠山映月里”“扬州非遗等文化IP的商业化路径,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潜能的理论逻辑;研究全省范围内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的集聚规律,为开展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对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环境的动态评估,为全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建言献策。

  构建数实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与治理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理论工作者应致力于解析江苏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的转型密码。如可系统研究南通半导体生态”“无锡物联网集群等标杆的数字化生态构建经验,形成可推广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和推进方案。同时,前瞻性关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等新兴议题,为全省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完善法规标准、优化治理体系、规避系统性风险提供顶层设计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