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及协同发展作出诸多深刻论述,为新时代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文选》核心要义,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以《文选》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
《文选》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出“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揭示三者协同发力的内在关系。
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人才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至2024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8646.5万人,占总人口20.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与智力支撑。
科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选》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高铁、国产大飞机等领域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始终是现代化关键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高技术领域成国际竞争主战场。《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历史启示我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是创新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资源总量超2.2亿人,专业技术人才超8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7200万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活力源泉。
以《文选》要求为行动指南,准确把握一体推进的实践逻辑
《文选》对“一体推进”的实践路径作出系统部署。《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创新是复杂社会系统工程,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抓住关键”,为一体推进提供方法论——从“单兵突进”到“一体推进”,需立足国家战略全局,实现目标同向、机制联动、成效互促。
坚守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的整体布局。一体推进工作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跨主体协调机制,促进政策、目标、资源协同。同时,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明确教育、科技、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牵引教育变革”的良性循环。
坚持问题导向,全力破解一体推进的关键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文中多次强调,我国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科研方向、学科设置上与产业实际需求错位,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科技领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不畅,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的困境;人才发展面临评价标准单一、顶尖人才短缺等问题,对人才的流动、激励与保障支撑不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就必须直面这些痛点,精准谋划、靶向突破。
紧扣制度主线,加快完善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只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有效推动生产力进步。《文选》对此的实践延伸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本质上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通制约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推动三者从简单要素叠加转向深度协同联动。
以《文选》理念为改革方向,统筹推进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选》明确“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求“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方向。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优化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领域,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强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领域,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享实训基地,强化高技能人才供给。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对教育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重点,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向更深层次突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与评价体系,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研主体更大自主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强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促进“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人才对教育和科技的驱动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放权、松绑、赋能”为核心,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特别是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体系;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打破流动壁垒,畅通高校与企业双向流动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