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共同富裕相辅相成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邬红梅 杨卫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为理解这一逻辑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蛋糕,确保共同富裕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并且随之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共同富裕筑牢高质量发展基座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结果。实现共同富裕,前提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科技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它不仅是技术变革的结果,更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核心力量。以往每一次产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带来机器替代劳动力的问题,造成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减少,拉大收入差距。对此,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即运用制度重构和政策推动等方式缓解由技术变革带来的收入差距和失业问题,实现共享发展。正如《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阐述的,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要求与之匹配的高质态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正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内在动力。高质量发展依托新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将共同富裕蛋糕做大,依托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产业将共同富裕蛋糕做优,依托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模式将共同富裕蛋糕分好,为收入分配优化、社会公平提升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支撑,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共同富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这一论述体现了共同富裕在价值导向与制度激励层面对新质生产力具有牵引作用。

拓展高素质人才供给。共同富裕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技能提升政策的落地实施,从根本上扩大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供给。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提升广大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安全预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效激发内需潜力。优化调节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需支撑。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新技术、新产品供给,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附加值转型,有利于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均衡。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共同富裕目标强调机会公平,这一导向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广泛流动与优化配置。打通人才流动的通道,培育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催生大量新业态和新职业,拓宽了弱势群体的收入通道。在平台经济、绿色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的推动下,就业岗位的类型日益多样,尤其是灵活用工、远程办公、自主创业等新就业形态,为中青年劳动力、低技能群体、农村转移人口等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大量中低门槛的岗位具备进入壁垒低、学习成本小、成长空间广等优势,为改善劳动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提供了实际渠道。

要素优化重组促进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要素重组,为缩小发展鸿沟提供战略机遇。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数字供应链等手段,加速高端要素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辐射转移。近年来,东数西算智慧农业平台、数字基础设施下沉等举措,有效增强了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为区域居民提供了新的产业就业与资产增值路径。这种产业内生+技术赋能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从源头缓解区域收入不平等问题。

数字化治理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技术的嵌入提升了公共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有助于减缓结构性贫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增强了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人群的识别与干预能力,助力实现对贫困群体的点对点支持,提高社会政策的靶向效率和财政支出的边际效应,为实现分层分类救助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升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达性。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收入公平创造制度性条件。通过推动智慧政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文化等公共产品的数字化供给,使农村、边远和低收入人群能以较低成本获取高质量服务,显著提升其非货币性收入价值。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压力,还提升了人力资本积累能力,有助于缩小不同阶层在教育、健康等关键能力变量上的落差,构建以能力公平为核心的收入提升环境。

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强调生态友好与要素节约导向,这一导向促使大量绿色产业项目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无论是光伏下乡、林业碳汇,还是农村清洁能源改造、绿色金融入村,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以资源换资产的增收模式,突破了传统劳动型增收路径的局限。更重要的是,绿色产业链条长、岗位类型多,可吸纳大量中低技能劳动力,有助于形成绿色就业——绿色收入的良性机制。

科技普惠促进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红利普惠机制建设,抑制创新收益的集中化趋势。引导大型平台企业与中小创新体之间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防止技术优势垄断、市场壁垒固化,推动技术开放成果共创红利共享机制落地。要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带动员工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支持以数字平台等新业态创业带动居民经营性收入提升;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员工持股计划,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实现新质生产力成果与居民财富增长的双向耦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