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辉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平稳前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中。这部著作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核心文稿74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彰显了理论魅力,又蕴含着实践伟力。它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科学体系,是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权威教材。全体党员干部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学好用好《文选》,将其思想伟力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

  深刻体悟《文选》蕴含的理论魅力

  《文选》立足时代实践,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出发,展现了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理论品格,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其理论魅力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立足“两个大局”的理论创新。《文选》诞生于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的背景之下,直面时代之问。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文选》创造性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其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文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充分体现,明确了经济工作的政治方向,突破了传统经济治理的认知局限。

  针对我国的现代化特征,《文选》明确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阐述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文稿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为破解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文选》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系统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契合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其根本立场贯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

  在目标层面,明确了经济发展需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文鲜明体现了这一追求;在路径层面,强调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方向层面,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关乡村振兴、收入分配改革的论述均围绕此展开。这一立场既契合党的根本宗旨,又赋予经济理论深厚的群众基础。

  搭建科学系统的战略框架。《文选》围绕新时代经济发展构建了逻辑严密的战略体系,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在发展阶段的判断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文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发展路径的规划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文稿,阐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核心逻辑;在发展动能的培育上,《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文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通过改革打通堵点卡点。

  同时,《文选》还涵盖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等配套战略,形成了目标路径保障的完整框架。这种框架既着力解决当下问题,又科学谋划长远布局,展现了理论对实践的强大引领力。

  充分认识《文选》彰显的实践伟力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文选》中的理念已转化为生动实践,并持续释放动能。

  推动经济实力与民生福祉双跃升。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4GDP接近135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总额全球第一,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建成世界最大交通网络,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民生领域更是成效显著。2024年城镇就业人员较2012年增长1亿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四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至4.13万元,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成果正是《文选》中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理念的生动注脚。

  重塑经济发展动能与产业优势。《文选》中倡导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理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动能转换。在创新领域,2024年研发经费达3.6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5G、量子科技等领域技术领先;产业升级方面,2013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较2012年扩张4倍;绿色转型方面,2012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9%,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实践表明,这些理念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更让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加速转变。

  开拓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新局面。《文选》中强调的高水平开放”“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改革层面,97.5%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全国统一大市场顶层设计完成,2023年底经营主体达1.84亿户,较2012年增长2.3倍,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开放层面,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2个自贸试验区与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发展,惠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文选》中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理念的落实,不仅推动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等,推动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为动荡的世界经济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坚持学用结合将《文选》思想转化为实践能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好用好《文选》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需结合科学方法,切实提升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

  把握核心要义与科学体系。将《文选》作为认识经济规律的教科书,既要学具体论述,更要把握其科学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使命任务、目标指向、理念原则、鲜明主题、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这是学习《文选》的清晰框架。一方面,精读74篇核心文稿,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逻辑,理解其形成的实践背景与理论渊源。如从《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文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涵,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文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结合党中央最新经济部署,将《文选》思想与地方发展实际对接,避免空对空学习,学习《文选》中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可结合江苏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找准产业协同、生态共保的着力点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经济知识体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同时,学习《文选》需坚持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从民为邦本思想中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天人合一理念中感悟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运用科学方法锤炼实战本领。践行《文选》崇尚行动的实践导向,需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在实干中落实思想。

  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找准新质生产力培育”“民生短板补齐等主攻方向,如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按照《文选》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认领硬骨头任务,如产业链升级、乡村振兴等,运用《文选》中的系统思维破解难题,如推进乡村振兴时,不仅要发展特色产业,还要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乡土人才,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乡村掌握一手资料,将《文选》中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政策、项目,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可结合《文选》中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论述,推出政银企对接”“普惠金融产品等具体举措,确保理论落地见效。

  此外,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文选》强调的重要方法。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党员干部须按照《文选》要求,不被短期波动干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如江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锚定制造业强省建设,即使面临外部产业链冲击,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正是战略定力的体现。

  坚守根本立场与纪律底线。牢记《文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贯穿经济工作始终。

  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杜绝权力寻租,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如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分配中,须公开透明、精准施策,避免资金闲置或挪用,切实惠及农民群众。科学辨析财政过紧日子扩大内需主动作为失误不作为乱作为的界限,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在推动消费扩容时,不搞一刀切的消费补贴,而是结合不同群体需求,推出家电以旧换新”“乡村旅游消费券等精准举措。不搞形象工程,把精力放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上,以务实作风保障《文选》思想真正惠及群众与企业。

  同时,还需坚持钉钉子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党员干部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时,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搞运动式治理,切实将《文选》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长期行动。

  《文选》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载体,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晶,也是实践探索的指南,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党员干部需深刻把握《文选》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结合科学方法,以学促思、以思促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动力,让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