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5-10-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洪银兴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面系统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可以深刻领悟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方面面。首先,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面实现现代化时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这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为目标的发展进程。最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就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也就是必须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社会预期,奔着问题去,回答好人民之问。尤其是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导向,首先应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转化表明,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其次应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归结起来就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涉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体现在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从而从制度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要求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把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延伸到产权制度领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两个毫不动摇,又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包括: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为主,推进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混合所有制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然我们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包括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一方面,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发挥其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完善三次分配。在初次分配阶段就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础。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对共同富裕起导向作用,需要健全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机制,这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益补充。

  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使劳动者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其他要素收入。现实途径包括: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所有权、收益权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管理的专长。这样就使劳动者不仅仅得到直接劳动收入,还能够得到技术和管理的收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资本仍然是就业的基本条件,稳就业就要稳资本。其次,针对数字经济条件下新技术应用导致的就业和失业问题,突出明确科技进步的方向要更多偏向产业升级和人不能及的领域,而不是偏向于替代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技能需求。

  鼓励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市场中畅通流动、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提供创新创业机会。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调节机制的核心内容。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的结合是需要在实践中破解的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运行分析开拓了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放得活管得住’”放得活的途径是: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现。管得住就是要求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明确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提出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深化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的思路,体现了调控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结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原创性标识性贡献,突出体现为四个

  新发展阶段。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即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形态,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底色,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放发展要求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集合体,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遵循。

  新发展格局。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体现增长的内生性。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新时代,要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首先,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次,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再次,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体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后,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一是构建全面支持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新型生产关系的着力点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人才和创新高地。三是完善要素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激发各种创新要素的活力和创造力。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20日11版)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