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玉亮
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甚至将决策者推向法律的审判台。尤其是风险型决策,领导者要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做风险型决策一定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小。
注意“洋专家”、“土专家”的不同意见
风险型决策,最大的问题是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来不得丝毫马虎。作为决策者必须多方调研,广泛听取“洋专家”、“土专家”的不同意见,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增强决策科学性。这要决策者必须做到四条:一是善于倾听。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既要听取有理论功底的“洋专家”意见,又要听取具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意见,尤其是“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数字翔实、态度强硬”的少数反对者的意见,允许他们把话说出来,让他们把观点亮出来,真正能够听进自己的耳朵。二是设立辩论的舞台。让不同立场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公开辩论。尤其是重大决策,必须要让不同意见的同志有发表言论的机会。如果一言堂,决策的风险就会更大。三是真正做到少数服从多数。只有多数的同志认可了,决策风险的系数才能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四是研究少数不同意见是否有解决的办法。马克思曾经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风险型决策有时是少数人的意见最为重要。决策者只有认真研究,重视和解决少数人提出的意见,提前做好备案,才能规避风险。否则,真正出现问题时,就会手忙脚乱,无从突破。
注意“A方案”、“B方案”同时提出
提出不同的方案,坚持好中选优,是降低决策风险的前提。风险型决策,更需要方案的精细、严密和决策者的智慧。不同方案有着不同的风险系数,更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效应。决策者如何能够做到好中选优,需要具有风险型决策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站在全局、大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置之度外,才能够大胆决策。尤其是能够协调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让他们最终统一到决策后的方案中来,共同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二是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许多时候,不同意见从一定角度去看是对的,但是,从全局的角度、大局的角度,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也有一种情况,不同意见从侧面看,问题可能很多、很大、很棘手,但是,放在整体中、放在大的环境中,往往就会成为一个小问题。这就需要决策者去分析、判断。三是要有极高的利弊取向能力。作为决策者,最大的成功不是风险的成功化解,而是既要成功化解风险,又要能够使经济社会效益取得最大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对决策者的利弊取向能力要求非常高。四是要有敢做敢当的责任能力。风险型决策,往往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可预测的问题可以防范,但是,不可预测性的风险要想事先能够加以防范,难度相当大。作为一个决策者,必须能够对不可预测性风险负责,一旦出现问题,追究责任,要敢于承担。
注意“大风险”、“小风险”一起评估
风险型决策,不论决策者事先做多少“功课”,是否做足“功课”,风险依然是存在的。那么在风险评估的时候,不管风险是“大”还是“小”,都必须要有处理的预案,一旦问题出现,能以最快速度做出应急处理。作为决策者,在风险评估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一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预知的风险。在决策后都要进一步进行风险系数再论证,尽可能让“大风险”变成“小风险”,“小风险”变成“没风险”。二是要对所有预知风险作出预案。决策者要时刻谨记,风险型决策一旦出现问题,要预先想好如何解决的方案,避免问题真正出现时找不出解决办法的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三是让人员、物资、设备等事先到位。不管决策在实施中是否有风险出现,都要按照“有”、“出现了怎么办”去应对。四是设定不可预知的风险做预案。成立各种应急和技术攻关小组、突击处理小组、现场指挥小组等,同时准备相应的物资和设备。
注意决策者、执行者无缝对接
风险型决策能否贯彻成功,执行至关重要。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执行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四个因素:一是执行者的实践能力必须要很丰富。此人必须具有长期实战经验,并且在不同岗位历练过,才能有资格担任。二是执行者也是风险型决策的参与者。执行者要一直参与决策过程,了解决策者意图,并对决策风险有研究、有认识、有预案,从而减少风险系数。三是执行者要熟悉风险型决策的执行环境。包括人文、历史、现实、物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要求,一旦出现风险,可以随时处置,避免因时间的延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四是赋予执行者一定的应变处置权。任何一个完美的决策,在执行的时候都会遇到难以想像的情况,现场指挥者才最有“说话”的权力,尤其是临时发生的紧急事态,执行者往往必须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效避免事态的发生与发展。风险型决策尤其要注意“决策跟踪”和“跟踪决策”。决策者要经常、不断地出入各个执行现场,与执行者进行无缝对接,了解执行情况,监督执行效果,发现执行问题,甚至要经常不断地进行“细小的决策变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决策、三次决策”等。
(作者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