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大使命。宿迁抓住“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通道。预计至“十四五”规划末,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以上,这些成果见证宿迁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实步伐。
聚力科技招商:实现“单一引企业”到“系统建生态”的转变。科技招商不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而是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宿迁跳出传统招商思维,将科技招商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引擎”,实现从单一项目引进向项目、人才、平台、场景一体化引聚的转变。精准锚定招商靶心。深挖行业“头部”“腰部”企业的技术溢出需求,着力引进一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强”的科技型项目。瞄准新技术新领域,靶向招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成建制”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与知名高校院所、国内外头部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双向构建通道网络。突出品牌建设,举办人才节、人才发展大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系列活动,发布人才招商新政策。突出场景牵引,积极推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有序开放,招引京东人工智能产业等在宿开展技术验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建立“科创飞地”,通过“高校院所宿迁行”等品牌活动,将外部创新资源“引进来”,这种“双向奔赴”模式,有效提升了科技项目孵化效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建立覆盖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联动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子基金。这种“基金+项目”的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科技招商犹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正以最优生态汇聚最强动能。
建强科创平台:推动“企业出题”向“多元协同创新”的跨越。高能级科创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宿迁通过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正在实现从“产业跟随”到“创新并行”的转变。共建共享高端平台。大力导入大院大所和院士团队创新资源,建设了江苏先进光源研究院、中科分离纯化研究院等2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标准建设运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这些平台不是简单的“挂牌入驻”,而是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重构实验室体系。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在新材料、储能等前沿领域布局新的研发机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建微纳光子表征系统研发联合实验室,目前已攻克飞秒激光增益与热管理等多项技术难题,应用于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激活企业创新主体。通过引导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5.7%,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70%以上。江苏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激光产业链上企业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10项,嘉泰激光成功研发10万瓦激光切割设备、打破国际垄断,恒宇激光的高功率激光切割机、领瀚激光的光纤激光切割机获评省级工业母机。平台如鼎,三足支撑,宿迁以科创平台之“鼎”托起产业创新之“天”。
加速成果转化:打通“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量产”的通道。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环节。宿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链条的成果转化体系。提升成果供给质量。精准推动优质成果与市场需求深度对接,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最初一公里”。聚焦企业发展所需,开展技术需求诊断及“科创引翼”产学研系列对接活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200项,通过“技术需求诊断”等精准对接机制,确保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这种“需求牵引”模式,从源头上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完善转化服务链条。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高标准建设专业性和综合性孵化平台,着力构建“科研—孵化—中试—转化”一体化的大孵化集群,推动45家国家级、省级科创载体持续优化服务功能。这种全链条孵化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完整的成长路径。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十四五”以来,宿迁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00余项,引进省“科技副总”946人,转化高科技成果160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平台、金融、政策等创新要素的系统性支撑。破除“篱笆墙”,打通“肠梗阻”,宿迁让科技成果转化如活水般奔流不息。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简政放权”到“全面激活”的机制。体制机制改革是优化创新生态的根本保障。宿迁通过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为创新主体松绑赋能。创新项目组织机制。出台“拨投结合”实施细则,设立专项资金池,单个项目最高支持6000万元。项目早期以科研项目立项方式支持,研发成功后引导社会资本接力成长。以落地的“高端等离子质谱仪”项目为例,通过“先投后股”方式,给予2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有效弥补天使投资空白,最终实现财政资金自我增值和使用效益最大化。突破成果转化障碍。在宿迁学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研人员可获得90%成果所有权或10年长期使用权,转化收益最高98%奖励给完成人。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同步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免除后顾之忧。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降低中小微企业合作门槛,这种“放手一搏”的改革勇气,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开辟职称评审“直通车”,实施青年博士长周期科研补贴政策。出台每年8万元、连续10年的长周期科研补贴政策,支持青年博士心无旁骛、潜心科研。这些举措破解了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在宿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改革一子落,创新满盘活,宿迁以机制创新之火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宿迁的实践探索阐释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刻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核心在于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关键在于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根本在于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宿迁没有简单照搬先进地区发展模式,而是立足市情,走出一条以机制创新引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新路径:从“拨投结合”的财政改革,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产权突破,再到人才编制“周转池”的管理创新,无一不是以改革之力破发展之困。“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等,正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唯有依靠创新驱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生态链,方能实现“新质引擎、宿迁跃迁”。
(作者系宿迁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民建宿迁市基层委员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