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重大命题,强调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当前,江苏人口发展出现相对明显的结构性转变、趋势性变化,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发展新常态,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推动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
合理识别江苏人口发展的结构性变化特征
江苏正面临人口总量优势消减、少子老龄化程度加深、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支撑增长的人口动能转变等挑战。
人口步入减量发展阶段。江苏人口总量保持正增长态势已持续十多年,2010—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由7865.99万人增加至8526万人、年均增长50.8万人。然而,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首次出现零增长,这一转折点意味着,全省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人口负增长拐点。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加深。受生育率持续走低影响,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21年首次转负,之后呈持续下降态势,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2.5‰。人口老龄化时间早、程度深、速度快,2024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5.5%,总量位列全国第二。按照现在老龄化程度的演进趋势预测,到203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30%,正式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明显。2024年苏南全域、苏中2个设区市(南通、扬州)、苏北1个设区市(宿迁)共8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实现同比正增长,南京、苏州以0.22%、0.31%的人口增速领先;泰州、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5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同比缩减,其中泰州人口缩减最多(3.3万人)。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口缩减的5个设区市中,泰州、连云港可能会面临人口自然负增长和人口净流出加剧的双重挑战。支撑增长的人口动能转变。江苏在人口红利时期积累的劳动年龄人口正逐渐退休、年老,加重了照护负担。生育率持续走低虽短期减轻部分家庭养育负担,但由此形成的低生育观念将进一步抑制人口出生水平,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收缩。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较2015年已经减少90万人,且下降趋势预计仍将持续。需加快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发展模式,激活人力资本创新效能,为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变化的适应性
人口结构转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愈发凸显。应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高品质生活发展目标出发,提高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增强人口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营养健康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实现稳步增长。目前,人口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相互交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催化下,人力资本提升速度仍慢于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需着力在两个方面推动人口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增强人口支撑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能。一是充分挖掘人口存量和增量动力,持续增强人口综合素质。二是加快向人才红利模式转变,着力提高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之间的适配性。增强人口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适应性。人工智能已广泛融入生产和生活领域,并加速创新迭代,一定程度上会对人口结构转型产生影响。以情感陪伴型人工智能为例,情感支持类应用、AI伴侣等人工智能产品会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人们现实时间和空间,明显降低个体社交需求和婚育意愿。劳动人口减少也会强化“机器换人”进程,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未来需警惕“机器换人”带来的无就业增长,找准发力点促进人机协同、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关系。增强人口变化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当前,人口变化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适应性还不强,民生领域资源投入方向、力度和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以真金白银“投资于人”“投资到人”力度还相对有限。人口结构转型给公共服务资源精准均衡配置带来不小挑战,全省不同学段学龄人口梯次达峰对加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老一小”负担加重给托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以“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要充分重视“投资于人”“投资到人”,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人的成长教育、潜力开发、健康维护和技能提升上。此外,注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激发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积极打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人口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风险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风险保障诉求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诉求日益提升,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在制度设计、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也不够合理。为满足全体人民基本风险保障,稳定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积极预期和消费信心,持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口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要充分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保障项目长寿风险管理能力。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包容性、可及性和公平性,推动扩大待遇惠及范围并逐步覆盖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人员。针对不同区域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距问题,要控制、缩小基本社会保障差距,促进全体人民社会保障权益平等。
加快健全与人口结构性变化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为有效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长短期效果,聚焦重难点领域深化改革,加快健全与人口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对各区域常住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动态监测,推动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养老等环节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与全链条贯通,加快实现全民全区域覆盖与均等化。加快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为补充、以个人养老金为提升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拓展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加强长寿风险管理。着力构建鼓励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激励体系。多措并举推广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家庭观与生育观,努力扭转过度原子化社会倾向,积极营造家庭和睦、儿童友好、性别平等社会环境。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合理有效分担机制,切实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探索建立男性育儿责任分担制度。加快废除不合理的就业年龄限制,着力保障灵活就业人员与大龄劳动者合法权益,探索低龄老年人口灵活就业形式,全方位培育、释放人力资本潜力。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劳动要素供需支持体系。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强化劳动者与智能技术协同共生核心能力提升。加强新型智能工具应用与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充分就业良性互动,支持智能交互环境人才、智能代理等新职业发展,畅通就业市场信息。鼓励并支持企业探索构建适应人机协同工作模式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方式,打通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劳动者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