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激活城市发展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2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徐成东    

交通是城市运行的血脉,具有承载人员、物资、信息流动的功能,深刻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经济活力、民生福祉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淮安市抢抓省委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重大机遇,做强南联北接、东融西拓的节点功能,全力打造东部地区陆海联动大通道,将综合交通优势转变为城市发展胜势。2021年淮安被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京津冀至长三角主轴重要节点,淮安港被明确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2022年淮安创成国家绿色出行城市,2023年淮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

拓展通道,实现枢纽辐射能级新提升

淮安全力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一批有影响力、支撑全局的重大交通工程,形成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通江达海,运河枢纽焕新颜。淮安积极抢抓水运江苏发展机遇,航道通达能力持续提升,新增二级航道规划里程近200公里,建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磨涧河航道、工业园区专用航道等通港达园小快灵航道,开工建设金宝航道整治工程,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工程,境内航道总里程达1483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249公里。水运枢纽持续做强,建成上河港、中天码头、巨石码头等港口项目,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危化品码头、黄码港主体建成,年内投入使用,淮安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从十三五末的1亿吨、36万标箱提升至1.6亿吨、125万标箱。

公路密布,路网格局再完善。淮安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明确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1.38万公里,高速公路6条、里程400公里,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长90公里、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1000公里,公路网人口密度全省第一。建成京沪高速四改八扩容改造工程,显著提升国家大通道的通行能力。相继建成348省道淮安段、331省道盱眙绕城段、327省道涟水绕城段、环洪泽湖公路等工程,公路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

高铁飞驰,字网络渐成型。徐宿淮盐、连淮扬镇两条高铁2019年建成通车,形成十字交叉干线铁路网格局。淮安东站可直达全国120余座城市,高峰期开行高铁班列日超200列,2024年淮安完成铁路客运量达1695万人次。宁淮城际铁路工程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淮安与南京之间将实现1小时直达。新淮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沿淮铁路、淮泰铁路加快纳入规划,争取早日实现八向放射高铁网。

机场扩建,空中联通拓新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2010年建成通航,2018年完成二期扩建,先后开通客运航线40余条、全货机航线8条,高峰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约2万吨,跻身全国中小机场前50强。2024年,全国中小机场现场会在淮安成功召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作为唯一的中小机场入选国家智慧民航建设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目前正在实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国际货运区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新建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建成后将具备旅客750万人次、货邮25万吨的运输保障能力。

降本增效,打造物流成本最低新名片

淮安加快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营商环境,推动公转水”“公转铁”“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水运淮安特色显。淮安港与上海港合作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境内集装箱公司实现一体化运营。优化加密集装箱航线,累计开通24条集装箱联运线路(含海铁3条),形成上游辐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下游通达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航线网络。淮安港成为马士基航运在全国内河首个开通CCA(关联承运人协议)业务的港口,被正式纳入全球航运网络体系。推进ICT(内陆集装箱码头)模式全面落地,利用上海港外贸空箱、航线等资源优势,推动淮安港内外贸集装箱业务取得新突破。202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132万吨,居全省内河第三;集装箱吞吐量57.2万标箱,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

多式联运迸活力。淮安至上海、宁波海铁联运班列成功从沪苏通大桥过江,节约运输时长一半以上,其中淮安至上海班列实现天天班运行,较公路运输节约成本30%以上。淮安上海江海河联运、连云港淮安海铁联运2条联运线路创成省级多式联运精品线路,淮安至上海、宁波海铁联运线路入选第二批省级精品线路试点。推进一单制”“一箱制”“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模式,多式联运效率大幅提升,202518月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0.93万标箱,同比增长59.9%

一企一策服务优。开展物流服务进企业活动,为550余家大型内外贸企业提供定制化一站式多式联运方案,2024年累计为重点企业节约社会物流成本约3亿元。淮安打造多式联运体系、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经验做法被央视报道,物流服务进企业创新举措得到省交通运输厅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经省物流协会测算,2024年淮安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自2021年的14.43%降至13.35%,在全省类地区保持最低。

育新提质,驱动城市未来跨越发展

淮安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枢纽经济新业态,以交通赋能产业升级,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探索公路运输新业态。利用淮安全国公路运输枢纽的传统区位优势,发挥好淮安传化公路港物流中心综合物流枢纽功能,在为制造业和物流企业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拓展物流供应链服务、智能公路港服务、产业支付与金融服务等各类服务模式,为淮安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公路运输降本增效提供服务保障。

探索高铁快运新业态。推进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动国铁集团研究出台高铁快运基地建设相关规范标准,支持高铁快运在淮安先行先试,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高铁快运基地。提前布局开展货运列车开行、货源组织、全程物流运作等运营模式研究,推动市内和周边区域预制食品、生鲜冷链、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发展。

探索水路运输新业态。加快淮安港与港口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丰富冷链物流、保税服务、区域配送、大宗货物展示交易、供应链及物流金融等功能,建设集交易、结算、物流、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内河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淮河流域物流网络关键节点。依托黄码港规划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粮食储存中心,创新打造产业+平台+物流运营模式,拓展网络货运、无船承运、大宗商品贸易服务等业务,推动运河沿线临港经济发展。

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围绕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市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实际科学做好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加快推进金湖通用机场适航证取证,继续推进其他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做好低空设施布局,谋划无人机大型起降点、停机坪、候机楼及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

(作者系淮安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