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职业技能培训 赋能技能人才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耀武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明确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职业技能培训,既是精准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抓手,更是对这一核心资源的深度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新时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抓实抓细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培训质效,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坚实根基。

强化政策赋能,加强技能培训有效供给

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设计、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从而有效提高培训供给能力。

在制度设计方面,推动出台《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通过地方立法以专门章节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作出规定。印发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关于实施技能照亮前程  强企稳岗惠民培训行动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数字经济领域、高校毕业生相关的15个专项培训行动方案,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框架。

在载体建设方面,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职技院校的培训基础作用,以及培训机构、行业组织等的重要支持作用,融合推进企业自主培训、政府补贴培训、市场化培训工作。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292所、技工学校120所,培育173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285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400多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000多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初步形成了广泛覆盖各行业领域、服务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培训载体网络。

在资金保障方面,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行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资金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相关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或技能提升补贴。不断健全根据职业(工种)急需紧缺程度、培训成本等确定的差异化补贴机制,引导培训资金更多投向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培训,以及先进制造业、生活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培训。支持建立市场化收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培训成本分摊机制,促进高品质培训项目开发实施。十四五以来全省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970万人次,使用补贴资金84亿元,就业培训上岗率达37%、职工培训稳岗率达94%、创业培训合格率达95%,有力促进了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

强化多方协同,凝聚大规模培训工作合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支撑产业升级、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抓手,其质量提升与体系完善离不开清晰的责任导向与协同机制。需要树立管行业就应该管技能人才,就应该管培养培训的理念,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各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良好局面。

构建培训组织实施体系。推进建立以1个全省大规模培训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基础,13个设区市因地制宜积极响应,相关部门、行业组织、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1+13+N培训行动体系。在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健全省人社厅牵头、省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省级统筹实施、市县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工作合力。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推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民政厅等27个部门(单位)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要,发挥职能优势,自下而上摸清本行业技能人才实际需求,形成需求预测目录并及时发布、动态调整,做好本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发动和组织工作。省人社厅做好牵头协调、定期调度和推动落实工作,并会同省财政厅指导各地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大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鼓励各地以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为牵引,积极探索打造30分钟技能培训便民服务圈,培育技能型企业,建设技能型社会,开展技能型教育,打造技能型工匠队伍。鼓励行业组织、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本行业、本企业专项培训行动方案,加强培训设施和资源投入,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层次。建好用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推动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开放共享。

强化就业导向,增强技能成才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锚定就业导向,把牢质量核心,以实效为衡量标尺,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技能助力就业增收、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的浓厚氛围。

突出抓好新质生产力民生需求两个领域的培训。聚焦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的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六大行业,以及受外部冲击明显的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安全环保从业人员、创业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九类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从2025年到2027年底,力争开展补贴性培训200万人次以上。将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列入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工作。

突出抓好项目化产教评两类模式的培训。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突出以需定培、按需施训,通过企业申报、行业采集、公开征集等多种方式,自下而上摸清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形成培训项目清单,遴选培训机构接单,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与高等学校、职技院校、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建立联合体,打造产业、教学、评价、就业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支持技能生态链企业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培训和评价。

突出抓好技能评价薪酬激励等要素的支撑。健全完善考务、考评、质量督导人员管理等制度,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指引,每年新增40个评价技术资源开发成果,依托技能生态链建立行业特色认证体系,探索推行一试双证评价模式,增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统一性、流通性和认可度,打造产业就业通行证。推进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制度,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的分配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选树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江苏省最美工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风尚。

强化综合服务,提升培训就业的便利度和可及性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由行政主导向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转变,由强管理向强服务转变,从亲手干搭平台转变。

搭建培训就业衔接融通的数智化服务平台。立足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评价、就业紧密衔接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动培训数字化转型,建好用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服务云平台(江苏工匠课堂)以及微信端、支付宝端小程序,推进与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等衔接贯通。征集上线4000余门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在平台上集中动态发布培训项目和职业(工种)等目录、技能培训班次、技能评价批次安排、职业培训机构地图等。设立马兰花创业培训等专区,通过智能算法向有需求的劳动者提供培训前岗位推送、培训中岗位匹配、培训后推荐上岗等就业创业服务。

搭建机构自律执业的监管平台。持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机构信用管理、星级管理和目录管理制度,根据培训和评价规模质量、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就业效果等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培训和评价机构执业行为。建设培训和评价机构信用管理平台,动态向社会公布培训和评价机构信用和星级评定等情况,引导劳动者自主选择执业信誉高、工作效果好的三星级以上机构参加各类培训和评价工作,以更好满足市场和劳动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培训需求。鼓励各地人社部门通过招投标、专家评估和就业效果监测等方式择优确定承办机构,优先支持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机构承接补贴性任务。

搭建培训品牌和活动平台。江苏工匠培育工程为统领,打造江苏工匠课堂”“江苏厨技”“江苏数字工匠等培训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市一品工作,每个设区市在当地培育和打造若干培训质量高、示范作用好、社会效益强的引领性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支持并打造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公共实训载体平台。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一县(市、区)一项清单,各县(市、区)至少组织1类项目化培训,大力开发当地急需和适用的培训项目。举办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劳动者以赛促训、技能出彩的平台。鼓励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技能夜校”“暑期学校,因地制宜开展送技下乡”“送技入企”“送技能进社区等活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便利度和可及性,以多种形式满足劳动者充电提升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