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于立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青年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城市更高的青春浓度,代表着更强的活力、潜力和更持久的竞争力。南通自获批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南通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南通更有为为目标,书写着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搭建平台、构筑舞台,打造青年兴业之城

南通以产业立市、创新赋能、人才引领为抓手,建设现代工业名城与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为青年提供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建设产业就业高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25万亿元,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通过成立大专院校学科优化指导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产业、专业、就业联通渠道。万名学子看南通”“百校千企万岗直播荐岗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发布超10万个高质量就业岗位,全力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打造创新创业热土。联合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共建高能级平台,以开发区、创新区等载体为依托构建吸引青年人才强磁场。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等活动,打通大专院校、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共引共享通道。成立市青年科学家协会、青年商会,用好张謇企业家学院平台,开展青年科学家创新沙龙、长三角青商市县行等活动,全周期服务青年科学家、企业家成长成才。

构建人才政策洼地。南通在江苏率先以立法设定南通人才日,推出人才新政4.0,构建大专至博士的全覆盖综合补贴体系,覆盖面和补贴标准在全省领先。加强惠青政策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出江海青年卡,在就业创业、融资贷款、智慧托育、出行旅游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相关做法被《中国青年报》头版宣传推介。

以人为本、倾心服务,打造青年良栖之城

聚焦青年急难愁盼,南通做实惠青实事,让青年减压降负、轻装逐梦

助力青年学习提高。与东南大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东南大学南通校区建设稳步推进;与南通大学开展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校地共建微电子学院、海洋研究院、高端纺织研究院等,临床医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职技融通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次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青年夜校开设茶艺、瑜伽等各类课程共100多个班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青年新风尚。

助力青年社会交往。组织开展校园歌手、乐队、球队比赛以及交友联谊活动,扩大朋友圈。打造情暖江海·爱在通城婚恋交友品牌和亲春迹3.0线上交友平台,青春邀约·缘来有你青年交友活动入选全国青年交友优秀案例,在濠河风景区举办百年合,幸福启航集体婚礼,让甜蜜事业更有爱。

助力青年住有所居。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出台免费住、低价租、补贴买系列政策措施,帮助青年解决过渡期的住房难题。全市建成46家青年人才驿站,新建青年职工床位4.7万张、各类人才公寓2.4万套。

助力青年养老育幼。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打造长期照护险全国样板,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发放父母养老补贴。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公益暑(寒)托服务,全市在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就读幼儿占比93.3%,远超国家标准。着力办好优质充裕的公办教育,连续11年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义务教育公办比例在全省最高,双减试点等教育工作优质均衡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城之名、厚植乐土,构筑青年乐享之城

南通以青年视角规划城市发展,营造近悦远来的成长环境。

涵养城市风尚。办好新春年俗巡游、家门口看大展等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参演梅庵古琴、海安花鼓、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推动蓝印花布等非遗文创产品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鼓励富有文化内涵、精神能量与艺术价值的网络文学创作。引导青年群体投身青春公益·江海青年志愿者行动,全市80余万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400万小时,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南通举行。

提升城市品质。建成大剧院、美术馆、会展中心等城市魅力地标,打造奥特莱斯枫叶小镇、紫琅新天地、大生创业园等新型消费聚合地,将咖啡、轻食等深受青年喜爱的业态融入青年发展型园区、街区、社区。推进城市更新,利用老工业区和老码头资源,打造集市民公园、专业球场及全民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长江体育公园,让青春活力在最美滨江尽情绽放。

激发城市活力。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为契机,发展体育经济、赛事经济,开展南通业余足球联赛等活动,让更多青年爱上体育运动。积极引进青年喜爱的新业态新场景,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园、东布洲动漫产业园,与芒果TV、开心麻花的合作及Hero久竞电竞俱乐部落户,契合青年文化需求。紫琅音乐节连续举办三届,外地乐迷占比超60%,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持续扩大江海有情·南通有请影响力,推出一系列契合青年兴趣的文旅产品和旅游精品项目。

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打造青年建功之城

南通将青年发展融入城市发展大局,推动城市与青年同频共振。

突出高位推动。市委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连续5次党委全会、3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青年城市建设。市委主要领导为近5万名高校新生开讲第一课,市政府主要领导走进大专院校专场推介南通发展环境和青年政策,以海纳百川、包容会通的开放气度、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鲜明态度、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广邀青年成为南通建设的城市合伙人

突出系统谋划。将青年工作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结合,在上海建设离岸孵化器,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创新提出打造全龄友好城市,将青年工作与妇儿工作、老龄工作等关联领域一体推进,上下贯通推进生育支持、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等,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突出青年建功。中天钢铁南通项目中,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团队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18个月在滩涂建起现代化钢厂,创造中天奇迹,用青春力量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从江海英资助的周贤周团队研发节能风机,到苗峙带领团队向国产半导体核心材料的发展困局发起挑战,南通青年人才在各领域书写挺膺担当的奋斗篇章。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